家住河南省新郑市孟庄镇鸡王社区的王栓喜,掰着指头算眼下的日子:“俩儿子和我分别在郑州华南城和六盛钢材市场上班,每人每月收入3000多元;老伴儿和儿媳就在社区做保洁,月入各有1800多元;搬迁分配的5套房,住3套出租两套,算下来年收入过了20万元。这搁从前,想都不敢想!”
王栓喜的好日子,是新郑市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坚持把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全部用于产业发展,通过提供就业岗位集聚人气的结果。这样的社区,在新郑已经形成规模效应。“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和土地,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和全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试点市,新郑成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用实践做出了回答。”资深经济学研究员冯宛平这样认为。
“六本账六对比”让农民安心
“以前房子又破又旧,村里村外都是土路,雨天两腿泥,晴天一身土,劳动力外出打工,田地成了垃圾场。即便这样,搬家村民还是有顾虑。直到市里的干部来给大家一笔笔算细账,咱心里这才清亮了!”孟庄鸡王社区的张阿姨刚从文化广场做完健身操回来,在自家楼房前眉开眼笑。
让大伙心里清亮的是新郑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实施的“六本账六对比。”在土地指标账、农民利益账、资金运作账、就业岗位账、粮食生态账、社会保障账六本账中,严格按照产业和城市功能区1:1带动的要求,一平方公里地产支持一平方公里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带动地产,地产促进产业转型,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良性循环。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一切围绕让农民利益最大化”,新郑市委书记王广国的这一思路,如今通过“六对比”成为现实。在鸡王社区村委会墙壁上,明明白白写着3年前后的变化——
比资产:过去村民人均住房不足30平方米,固定资产不到2.5万元,集体资产为零。入住新型社区后,人均面积60平方米,固定资产达25万元,同时预留10%的商业房作为集体资产,固定资产达9000多万元。
比收入:村民以前人均纯收入仅有6840元,现在有工资、租金等多种形式收入来源,2014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6540元。通过商业用房租赁集体收益每年收入200余万元。配套、就业、保障和管理的对比不用看数字:社区内绿树成荫,花红柳绿,自来水、天然气、宽带家家入户,幼儿园、小学的教学设施完备,党团组织建设实现网格化,集体缴纳医疗养老保险。
“六大工程”让农民变市民
在龙湖镇东张寨村,新郑市新型农民协会总会、市劳动局、龙湖镇政府举办的农民培训班上,郑州大学教授王沛主讲的《产生自己的企业想法》,吸引了台下专心听讲的当地农民。距此地不远的河南省职业技术学院里,已经有100多名来自新郑的农民,在不同培训班学习电动机、电脑、财会等实用技能。
“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不是仅仅让农民有房住,还要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使每个年龄层都有业可就,新郑决策层认识到这个根本问题,从稳定收入带来稳定居住,让农民世代成为城中人。”在专家如此评价的背后,是新郑实施的“六大工程”: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实现订单式的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就业;农民合作创业工程以区域特色为基础,将有创业能力和意愿的村民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去年已经实现农民增收400余万元;文化惠民工程让社区有了标准图书馆、文艺演出队和看得见乡愁的村史馆;现代农业示范工程让农业龙头企业与休闲旅游结合,已经被评为全国最具农业投资价值县;社会保障工程和行政效能提升工程,更让农民体会到都市生活的安全便利。
“三集中”让发展后劲儿十足
集商贸交易、物流集散、展示推广八大功能的郑州华南城,选择在新郑龙湖镇落户,如今已开门营业,全部到位后可增加2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增加数十亿元税收。“新型城镇化必将带动新郑实现跨越式发展”,曾经的大学教师、土木建筑博士、科技成果奖获得者王广国认为:“城镇化带来的三集中,已经成为一方区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产业向园区集中淘汰了高污染企业近500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由2008年的4家增加到31家,居住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拉动了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形成了“产城互动、新城老城互动”的综合效应。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第一位、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50强——新郑的发展成效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可推广的经验,被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评价为“南有晋江,北有新郑”。
(本报记者 刘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