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8日 星期六

    嘹亮的抗战歌声

    《黄水谣》:充满希望和奋斗的民谣

    作者:本报记者 郭超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8日 04版)

        “黄河东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乐,一旦暴敌侵入,带来了疯狂的杀伤,妻离子散,一片凄凉。”在《〈黄河〉本事》中,词作者光未然这样介绍《黄水谣》的内容。

        “《黄水谣》是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写的《黄河大合唱》的第三部分。”广东韶关学院音乐学院教授蒲涛说,“歌曲吸取了民谣的形式,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成为一首新型民谣体歌曲。”

        对于民歌的吸收和创造性运用,是《黄水谣》最大的特点。它“用歌谣体的形式,以简单的音调、平易而动人的旋律,描绘了黄河美丽的景色和敌人侵入后造成的凄惨景象;表达了人民对土地、对生活的热爱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也表达了对敌人的深刻仇恨。”武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音乐家谢功成在《谈〈黄水谣〉的音乐处理》一文中这样评价。全曲分为三段,互有对比。第一段描写黄河景色,河东肥沃的田野和人民喜洋洋的生活。这段音乐富于歌谣性,旋律优美。第二段描写敌人侵入后的灾难,这段音乐沉重、痛苦,也带着激动与愤恨的情绪。第三段只有两句,音乐开始时重复了第一段开始的旋律,但节奏更慢一些。作者再一次唤起人们的回想,黄河奔流依旧,但人民的生活已遭到破坏,剩下一派凄凉的景象。

        虽然痛苦和仇恨是这首歌的主题,但里面蕴含着力量和希望,使得它深刻而催人奋进。冼星海在《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一文里写道:“《黄水谣》是齐唱的民谣式歌曲。音调比较简单,带痛苦呻吟的表情,但与一般颓废歌曲不同,它充满着希望和奋斗。”

        谢功成分析道,“痛苦呻吟的表情”与“希望和奋斗”的情绪贯穿《黄水谣》全曲。第一段中,虽然写的是敌人到来前“黄河的美好和人民喜洋洋的生活”,但冼星海并没有像所谓“田园诗人”一样无关痛痒地歌颂,因为这是人民在敌人的侵略下,对自己家乡和过去和平生活的回想。这种回想固然美丽,但心情则是沉痛的,所以它的音乐虽然比较明朗,但整个旋律的缓慢叙述,使我们听到“呻吟的表情”。

        蒲涛介绍说:“这首歌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很多专业歌唱家必备的演出曲目,是一首久唱不衰的经典之作。”

        (本报记者 郭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