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8日 星期六

    原汁原味

    《莱拉》

    作者:陈浩然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8日 12版)
    玛丽琳·罗宾逊
    《莱拉》

        自从2014年布克图书奖接纳美国作家以来,英国本土作家担负着空前的焦虑,因为仅2015年就有比尔·克雷格、 莱拉·拉拉米、安·泰勒、韩亚·亚纳吉哈拉以及玛丽琳·罗宾逊5位美国作家入选,其中已经赢得美国普利策奖以及国家图书奖的玛丽琳·罗宾逊更是备受瞩目。

        《大西洋报》的莱斯利·詹米森称玛丽琳·罗宾逊为美国的乔治·艾略特,《卫报》的莎拉·切奇威尔称罗宾逊的新作《莱拉》是美国文化复兴的象征,更是回忆道德传承的强大复兴之作。我们也可以将其与地域文学联系在一起,因为读过玛丽琳·罗宾逊作品的读者们也会记得美国爱荷华州那座南部小城,以及她的《基列家书》(Gilead,2004),连同《家园》(Home, 2008)以及《莱拉》(Lila,2014)组成了基列三部曲,不仅记载了醇厚的美国近代历史,同时也拥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从语言和叙述风格上看,《莱拉》是成功的。罗宾逊选用未驯化的语言来描述莱拉的言谈,也从这方面实现了从作者到小说中叙述者的身份转化;从叙述方式来看,虽然讲述的是莱拉从童年到婚姻再到怀孕生子的过程,故事并没有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单调展开,而是充满了倒叙方式,增添了阅读乐趣。

        《莱拉》这部布克奖提名作品备受关注,因为它不仅记录了负有争议的“绑架儿童”案件,也大胆刻画了忘年恋情。根据2013年美国丢失儿童国家中心统计,每年有将近80万儿童丢失。那么如果儿童处在被遗弃的前提下,是否应出于人道精神将其营救?罗宾逊却独辟蹊径,将主人公莱拉置于美国爱荷华南部小镇基列,那时她还是在桌子底下无人照顾的羸弱婴孩,遭人呵斥喊打,身上到处是擦伤。镇上流动女工人朵儿看到莱拉危险的处境,果断将莱拉带走,并一同开始了流浪生活。从法律上讲,私自带走女婴这种行为严重违法,是恶劣的偷盗行为。然而,从人道关怀角度看,处在被遗弃状态的女婴随时面临着身体以及心灵上受到伤害的危险,朵儿将其带回家反而成为营救行为:朵儿保证了莱拉的身心自由,也为其提供了初级教育机会。因此,这是一种法律正义与人文关怀之间的角力。

        除了“绑架儿童”这条引线,《莱拉》也大胆地刻画了备受争议的“牧师与少女的忘年恋情”。67岁的牧师埃姆斯是笃诚的公理会的教友,在妻子难产去世后早已经准备孤老终身,直到一个周日清晨遇到进入教堂避雨的莱拉。莱拉对正统的信仰毫不了解,但是二人之间的爱情跨越了信仰的交流障碍,二人最终走进了婚姻殿堂,给原本注定寂寞的两个人带来生机活力,莱拉嫁给埃姆斯这场婚姻也是皈依信仰之旅。牧师与少女相爱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无论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弗洛罗对埃斯梅拉达的痴心,还是霍桑的《红字》中牧师丁梅斯代尔与海丝特·白兰的婚外恋情,都无不透露出被压制的情感。然而,罗宾逊在这部小说中大胆挑战世俗观点:莱拉是未婚少女,而埃姆斯虽比莱拉年长很多,却拥有一颗炽热的真心,这是罗宾逊弥补经典情节中牧师与少女罗曼史所做出的努力,也是对美国社会中婚姻严苛规定的一种强有力的修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