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给出了存在另一个地球的可能性。这一消息震惊了世界,也震惊了与科学发展关系紧密的科幻文学界。他们欢欣鼓舞——是啊,在宇宙中,另一个地球都有存在的可能性了,中国科幻文学是不是也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对在世界科幻文学的历史稍有了解的读者,都会说出一连串闪光的名字和伟大的作品:凡尔纳的科幻传奇,阿西莫夫、克拉克的太空歌剧,威廉·吉布森的赛博朋克。他们曾带来过一场场浪漫而神奇的科幻旅程,也一步步将科幻文学推向新的高度。
那中国呢?截至目前,在国内国际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科幻文学作家,一般读者耳熟能详的,大约只有韩松、刘慈欣等寥寥数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科幻文学研究者吴岩讲过这么一个令人尴尬的故事:随着刘慈欣的《三体》的热销,有不少人提出想要扶持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其中就有马云——他派专人进行调查,发现科幻文学界的从业者大都经济状况不佳,于是打算支持一下。但结果却不了了之,不是马云舍不得出钱,而是调查人员发现中国科幻文学的圈子太小了,一流作者十几个,二流作者几十个,三流作者最多。但即使囫囵算上,也不过几百人——即便扶持,效果也不明显。
从业人数太少,是中国科幻文学界的一大遗憾。吴岩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的科幻文学教育多年,还开设了研究生点,但收效并不理想。“我们现在需要大量的作者和大量的创作,但有感觉的作者非常少。我还是希望对科幻文学有兴趣的人都能走进来试一试。因为这个领域人少,机会就多。”吴岩提议。
随着空间科学的发展,曾经科幻文学中描述的场景,正逐渐走向现实。这无疑给科幻文学作家和读者,都带来了极大的振奋。在科幻文学的世界中,人们可以理性地思考宇宙,也可以任意地改变世界。但这一切都并非凭空想象,就像经常有人问的:科幻和魔法区别在哪儿?用吴岩的话说,魔法就是《哈利·波特》中的站台,直接穿过去就可以了;而科幻会告诉你,这个站台是怎么出现的,我们该如何穿过去。
在中国,关于科幻文学的另一个问题是,联系现实不够。科幻文学是一种基于科学知识基础上的带有幻想色彩的文学,他与魔幻、玄幻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其是否能植根于现实。吴岩在很多科幻文学会议上都曾反复强调,联系现实并不会削弱科幻文学的可读性,相反,将这个大现实写出来会非常好看。刘慈欣也曾说过,《三体》里如果没有现实社会,如果只有宇宙和你之间的联系,就不会这么好看,也不会在世界上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美国的科幻文学之所以发达,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因为能与美国的现实、美国的科技发展紧紧捆绑在一起。
当下,中国的发展已经举世瞩目,“一带一路”等新的发展路线也引起世界关注。中国的科幻文学完全可以结合这些新特点、新情况加以发挥,既体现本土特色,又能开拓新的写作领域,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添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