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4日 星期二

    沟湾遗址发现标尺性史前文化遗存

    作者: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靳松安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4日 07版)
    沟湾遗址发掘的仰韶文化祭祀坑 资料照片
    2007年沟湾遗址发掘现场 资料照片

        沟湾遗址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上集镇张营村沟湾组东,老灌河(古称淅水)东岸二级台地上,1989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其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发掘面积共5000平方米。

        该遗址发现了史前时期各类遗迹830余处,其中仰韶文化遗迹416处、屈家岭文化遗迹326处、石家河文化遗迹41处、王湾三期文化遗迹46处,种类主要有村落外围的防御设施壕沟、供人居住的房基、祭祀坑等。出土文化遗物极其丰富,有陶器、石制品、玉器等几类。其中完整或可复原陶器900余件,包括炊器罐、鼎、斝、釜等;石制品6000余件,包括生产工具斧、铲、渔猎工具网坠等。此次发掘曾荣获“2008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和“2007—2008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沟湾遗址文化堆积以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主,尤以仰韶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深入研究汉水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序列及年代提供了新的标尺。沟湾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可分为四期六段,基本囊括了仰韶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屈家岭文化分为三期,石家河文化分为二期,王湾三期文化为龙山时代晚期,可与邻近的淅川下王岗、邓州八里岗等遗址相互补充和印证。据系列C14测定,其史前文化遗存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2000年左右。与区域内其他遗址相比,沟湾遗址丰富且持久的文化遗存为探讨该地区史前文化序列和绝对年代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第二,首次发现了汉水中游地区具有环壕设施的史前聚落,填补了该区域史前聚落考古的一项空白,为分析区域宏观聚落形态及其变迁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支点。沟湾遗址发现的环壕聚落主要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环壕包括上下叠压的两道壕沟,总体近圆角长方形。仰韶时期遗存皆位于环壕内侧,聚落总体呈现出较强的稳定性。沟湾遗址的新发现,为学界展示了一个丰富、清晰且具体而微的单体聚落变迁图景,这对该地区单体聚落形态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示范作用。

        第三,为进一步探讨南北方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典型资料。汉水中游地区是连接江汉平原与中原腹地、关中地区的重要文化通道。自旧石器时代起,该区文化面貌就兼具南北文化特征,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交流通道的作用更加凸显。沟湾遗址中属于中原系统的仰韶和王湾三期文化与源自长江中游的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的交替出现,不同时期文化面貌的南北交融特征,极为鲜明地反映了这一交流通道的区域特性。这些发现为细致深入理解所谓“华夏集团”与“苗蛮集团”的南北折冲、多元一体的文明化进程等课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第四,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开展,为全面分析汉水中游地区史前环境、生计、技术、人类体质及文化习俗等提供了系统资料。沟湾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等单位合作,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植物学、古动物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所获遗存进行观察、鉴定与分析测试,已在考古学、年代学、古植物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该遗址史前人类的食谱、生活方式、工艺技术等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这为进一步开展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沟湾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对探讨汉水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不同文化的分期与年代、不同时期的聚落布局及其演变规律、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该区域社会复杂化进程等一系列问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