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3日 星期四

    东北大学:与东北振兴同频共振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光明网记者 刘勇 本报通讯员 王钰慧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23日 06版)

        就像中关村之于北京,张江之于上海,三好街就是辽宁沈阳的“硅谷”。

     

        20世纪90年代,东北大学抓住沈阳依托高校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契机,果断将体育馆以东6公顷土地划出来,在三好街建成中国第一个以大学命名的科学园。20多年来,科学园紧紧依托高校学科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成为一所大学引领一座城市的典范。

     

        “当前,我国的科技发展正经历着从‘量变’向‘质变’提升的关键时期。大学在履行教书育人传统职责的同时,必须自觉融入科技创新体系之中,为国家和地方发展贡献力量。这不仅是东北大学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向同行的优良传统,也是东北大学崇尚创造、实干兴业精神的体现。”东北大学党委书记孙家学说。

     

    自强不息成就“沈阳硅谷”

     

        1923年,东北大学一成立,就被赋予了“抵御外侮,富强东北”的重任。从新中国成立前的兴学育人、抗战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力耕躬学、科技报国,东北大学一直以其“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核心气质,履行着沈阳唯一一所“985”高校的社会责任。

     

        从自主研发出我国第一台模拟计算机到研制第一台国产CT机,从开创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先河到创立第一个大学软件园,从放飞享誉世界的东软集团到实现超级钢的产业化,东北大学矢志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至今,东北大学已累计创造600多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收入,带动沈阳25万人就业。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总经理涂赣峰告诉记者:“这里已形成了以东北大学为背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带和产业集群,产品涵盖计算机软件、数字医疗、冶金装备与新材料等诸多领域。”

     

    持续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通过设备升级和新技术开发,不断提高钢铁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绿色钢铁、低耗钢铁,是东北大学几代学人的共同梦想。

     

        1998年,国家973计划项目——“新一代钢铁材料重大基础研究”立项,其中“轧制过程中实现晶粒细化的基础研究”课题落在东北大学肩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与他的科研团队刻苦攻关,采用传统控轧控冷技术,研发出新一代钢铁材料原型钢——超级钢,第一次将超级钢应用于汽车制造。

     

        进入新时期,中国钢铁行业再遇深寒。东北大学开发出多功能中厚板辊式淬火机及相关工艺,实现辊式淬火机国内“零”突破,将高端中厚板热处理国产化率提高50%以上,广泛应用到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以及汽车、舰船制造等重点领域,产品批量出口至英国、西班牙等10余个国家。

     

        为了推动东北传统优势产业全面升级,今年春天,由东北大学负责的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开园。目前,世界上只有两条汽车用差厚板生产线,一条在德国,另一条就在金属新材料产业园。

     

    使命担当标注“智慧高度”

     

        一所高校要想在当地享有崇高的声誉,就需要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沈阳是东北地区第一个建地铁的城市,东北大学先后参与了沈阳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的技术开发及服务,解决了沈阳修建地铁的降水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降水方案,找出了沈阳修建地铁的风险因素和规避措施。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的任凤玉教授长期致力于大型铁矿山露天井下开采的风险防控研究,为20余家矿山安全开采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托起了矿山工人的“安全梦”。

     

        2014年,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印发,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再启动。东北大学明确提出:力争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服务地方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智库建设等方面实现“五个支撑”。

     

        “通过数字平台的运用,打通产学研用通道,实现对辽宁物联网、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空间信息应用、电子商务、两化融合等行业的支撑,成为辽沈地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引擎。”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说。

     

        东北大学的信息学馆,曾是沈阳市十大标志性建筑,现在虽已湮没在周边林立的高楼大厦中,但在辽沈人心中,它依然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智慧高度。

     

        (本报记者 毕玉才 光明网记者 刘勇 本报通讯员 王钰慧)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