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困境】
《新华文摘》今年第13期刊载《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本文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顾明远指出,社会分配不公、就业困难、贫富差距过大、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消除,是教育出现问题的最主要根源。教育的病理不在教育,而是教育的生态环境过于恶劣,教育难以作为。因此,改善中国的教育,就要给教育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土壤、优越的生态环境。
【大学生送外卖】
日前出炉的一项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中有创业意向的占比已增至6.4%,60%以上的学生认为,外卖送餐将是他们创业的首选。评论员岳乾表示,鼓励大学生创业,是希望大学生创业者以较高的文化知识以及较新颖、超前的思维方式,为社会的商业模式创新等开辟一条新路,由此推动整个社会产业形态的转型与升级,而非只是这种低技术含量的创业。
【“僵尸”编制】
日前,西安工程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在《陕西日报》刊发类似“最后通牒”的公告。通告对占有学校教师编制,但并不在岗的人员分别作出限期回校和辞退的处理。面对“师位”变“尸位”的情况,陕西省教育厅人事处副处长雷健表示,教育厅每年都要求学校自查,每两到三年也会有针对吃空饷的检查,但因为高校有一定的用人自主权,主管部门确实很难掌握全面信息。
【大学生替课】
通过QQ群等社交软件发布信息,只需告诉对方时间、地点、性别,并支付一笔费用,就有人替你去上课。日前,一项调查发现,高校“替课族”悄然盛行,而且需求旺盛,已形成产业链。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表示,靠点名保持“上座率”凸显出一些高校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老套乏味等问题。在设置课程时,学校应把班级规模缩小,这样便于师生互动。
【大学“水课”】
日前,北京一所211高校的学生杨柯公开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大学究竟能教给我们什么?对于日益突出的大学教育质量下滑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过于强调速度,一味追求规模效应而忽视了内涵建设。高校新专业设置应有严密的论证过程,保证质量和数量的均衡发展。
(晋浩天、闫佳琦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