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王洪村,有一座历史最为悠久的抗日烈士陵园,抗战期间军民冒着战火修建了它,并冠以特殊的名字——“抗日山烈士陵园”,滨海地区3576名抗日英烈魂归此处。目前,陵园内安葬着1800余位烈士的忠骨,纪念塔上镌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近日,记者走进抗日山,瞻仰烈士英魂,聆听历史诉说。
一支英勇的特殊部队
从赣榆城区往西29公里,不用问路,就知道抗日山在哪里。不远处的小山顶上,八路军战士塑像映入眼帘,左手握枪,右手擎旗,以守卫的姿态,面朝大海的方向。这尊塑像已伫立了74年。
塔碑后镌刻着3576位烈士的名字,其中有一支18人组成的特殊部队值得历史铭记。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这座抗日山烈士陵园。
1941年3月,在青口战役中,八路军115师攻克敌伪海头、兴庄等近10个据点,毙敌、俘虏伪军1000多人,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鼓舞了根据地广大军民的抗战信心。
此次战役中,115师某部18名战士为掩护大部队撤离,被几百个鬼子和伪军包围在炮楼里,他们与敌人恶战一夜,毙敌五十余人。但岂料日军运用手榴弹直接击中炮楼,夺走了十名勇士的生命。
剩下的八名战士趁着夜色,藏到了当地百姓家中,却不幸被敌军抓捕,他们被酷刑折磨了六天六夜,最终只有一名战士逃出虎口。这名战士叫孟兆阁,他身负重伤与大部队取得联系,被首长表彰为“真勇士也!”但令人惋惜的是,3年后孟兆阁在石沟崖战役中英勇牺牲。
1941年3月,青口战役胜利后,滨海军民为缅怀牺牲同志,特别是青口战役十八勇士,提出建立抗日烈士纪念塔的建议。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政委符竹庭亲自选址,跑遍赣榆、莒南、临沭3县边界山区,最后选中了赣榆区马鞍山,马鞍山后被改名为抗日山。
一曲国际主义的赞歌
在山坡第四段,有一块醒目的纪念碑。它形似子弹、直指天空。这块碑是为国际友人汉斯·希伯所立。它立于1944年,背面有著名革命家罗荣桓、肖华、黎玉联名题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
德国记者汉斯·希伯是一名来自德国的共产党员。1925年,希伯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译处,担任英文刊物《中国通讯》的编辑。
“在希伯短暂的44年生命中,有20年是在中国度过的。他先后六次到中国,研究、报道中国的革命问题。”抗日山烈士陵园管理处副主任陈亮将历史娓娓道来:1941年秋,希伯从新四军军部出发,到达山东滨海区蛟龙湾第115师师部。在山东一个月,希伯写出长篇报告《八路军在山东》《为收复山东而斗争》,以公平正直的言论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陈亮的讲述,1941年秋冬交接之际,日军出动五万兵力,大举围剿鲁南、鲁中、滨海,希伯所在的115师机关也在大青山被敌包围,警卫员为掩护希伯而全部牺牲。希伯奋起持枪与敌人血拼,一连击毙几名日军,最后寡不敌众,不幸战死。战斗结束后,军民发现了希伯遗体,他们为这位国际主义战士举行了庄重朴素的葬礼,后来为他在抗日山立碑。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第327号公告公布了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汉斯·希伯名列其中。
一个深入人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4年9月1日,抗日山烈士陵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如今,这里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连串“头衔”纷至沓来:“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抗日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约有70万名干部群众来陵园接受革命传统主义教育。“十二五”期间,在抗日山举行的大型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就有12个,每逢清明,360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常被前来扫墓的百姓挤得水泄不通。
今年“七一”前夕,近10万名党员干部来陵园举行入党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等先进性教育活动;2012年6月27日,抗日题材电视纪录片《抗日山》开机;2011年7月7日,著名作家王成章创作的65万字长篇报告文学《抗日山——一个民族的魂魄》在烈士陵园举行首发式。这个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烈士陵园,在人们对英烈越发深厚的缅怀与感恩中熠熠生辉。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龙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