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育才中学初二学生小博(化名)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浑身是血倒在学校附近,经抢救无效死亡。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情节严重、手段残忍,成为全社会的“痛点”。青少年施暴行为为何屡禁不止?又该如何斩断校园暴力的魔掌,切实保护青少年权益?
令人扼腕的校园暴力案
家住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的小博是泗洪育才中学初二学生,平时寄宿。7月14日中午,小博在外补完课回育才中学途中,被同校初二学生朱某带到学校附近的小区拐角处,随后七八名泗洪明德中学的初中生对小博拳脚相向,其中有人持木棍猛击小博头部致其倒在血泊里,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得知儿子死亡的噩耗,小博的父亲李先生赶到县城。“小博和朱某有矛盾,但儿子平日性格温和,和同学鲜有争吵,也从未打过架。”李先生至今也不敢相信小博已经死亡,更难以相信残忍杀害自己孩子的竟是几个初中生。目前,涉案嫌疑人均被抓获归案,案件正在侦办中。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起校园暴力事件再次刺痛社会的敏感神经。据统计,仅今年被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30余起,其中包括云南某中学女生遭殴打并被强行拍裸照上传网络;湖南衡阳一名12岁女孩被童年玩伴投毒杀害……
一边是深受伤害的生命,另一边是“14岁以下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律条文。这样的矛盾掀起网友对法律公正性的讨论。对此,江苏兴玄武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晏兵克表示,不满14周岁的青少年免罪,但监护人却逃不过相关的民事责任。“孩子意味着未来,对他们所犯的错误我们不应一味地讨论惩罚,而应将注意力放在‘拯救’上,发现问题的成因,讨论解决之道。”
懵懂少年何以频频施暴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本该单纯善良的青少年何以如此?
“青少年时期又被称为‘心理断乳’期,他们要经历从心理上依附父母到走向独立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体验到各种矛盾冲突。”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袁宗金认为,青少年暴力倾向严重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是暴力孩子背后常有不称职的父母。“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孩子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袁宗金说,父母忙于工作没法照顾孩子,会致使孩子缺乏心理安全感,在受到威胁恐吓时不告诉父母,养成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施暴儿童多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他们从小缺少关爱和教育,是非观较淡薄,容易形成‘有问题靠拳头解决’的心理。”其次是暴力文化的侵袭。“当下信息社会,各种影视、书籍、网络中的暴力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判断。青少年间的群体交流,会把这种影响辐射扩大。”袁宗金说,这种暴力文化的浸染,会让青少年被角色的行为所影响,变得崇尚暴力,乃至实施暴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赵玲认为,从幼儿园开始,校园生活就成了孩子们形成价值观、培养情操的主要场所。因此,控制校园暴力主战场还应在校园,合理、适度、有效的校园管理,是遏制暴力事件的重要手段。
校园管理漏洞亟待填补
学校究竟该如何填补管理漏洞,杜绝校园暴力事件再度发生?晏兵克认为,应加强法制教育力度,学校应开设法律课并纳入考试科目,传授法律常识;同时采取各种措施纯净校园风气。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刘行芳认为,填补校园管理漏洞,要“软硬兼施”:一方面加强德育,呼吁道德回归;另一方面,重建学校教育惩戒机制必不可少。“我国学校摒弃教育惩戒机制后,如今谁也不敢轻提‘惩戒’二字,恶性校园暴力最终只获得警告、处分、说服教育。学生意识不到错误,进而愈加助长暴力倾向,最终酿成悲剧。”
刘行芳以新加坡为例说,该国教育部制订的新《处理学生纪律问题的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出了学校惩戒学生的各项细则,包括设立纪律委员会、用计算机记录各校违纪问题并作系统化分析、允许警方协助校方对付滋事分子及少年罪犯等,此类做法值得借鉴。(本报南京7月16日电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