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水平究竟多少合理?房价收入比是一个国际通用的衡量指标。来自中原地产的分析数据显示,4月北京的纯住宅商品房成交均价达到每平方米28687元。按照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度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77560元,月平均工资为6463元。这意味着不吃不喝,一年只够买2.7平方米,相当于一个阳台或者洗手间的面积。
房价收入比是指房屋总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按照上述数据,倘若以在北京购买一套60平方米的商品房,按均价算需要172万元,这相当于一个职工年均工资的16.83倍。这意味着不吃不喝,要工作16年以上才能买起起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工薪职工,意味着不吃不喝,两人要奋斗8年以上才能买上60平方米的房子。而除却生活的花费,实际需要的时间会更长。
只有与居民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相适应的房价,才是合理的房价水平。世界银行1998年对96个地区的统计资料显示,家庭收入在999美元以下的国家,房价收入比平均数为13.2;家庭收入在3000美元-3999美元的国家,房价收入比平均数为9;家庭收入在10000美元以上的国家,房价收入比平均数为5.6。按照相关专家的观点,中国的房价收入比在6-7之间比较合理。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中国房价收入比看,2008年6.9,2009年8.1,2010年7.8,2011年7.5,2012年7.3,2013年7.3。而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远远超过了这一水平。
由于收入差距的存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房价收入比高于平均值。2013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73,2014年略降至0.469,但仍高于0.4的警戒线。贫富差距的悬殊也提示我们,要让更多人能早日实现安居梦,需要多策并举。一方面要科学调控,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打通贫富上下流动的通道,更加强调收入分配的科学和公平。此外,房地产政策绝不是单纯的经济政策,而是一项社会公共政策,领域改革的方方面面,需要给中低收入者更好保障。唯此,才能防止贫富的凝固化,真正体现公平正义。
横向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也存在较大差距——据上海易居研究院2012年统计数据,北京为13.3,高居榜首,上海为11.7,广东为8.8,江苏为7.6。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房价收入比相对较小,重庆为6.7,河南为6,青海为5.6,贵州为5.5,辽宁为5.8,黑龙江为6.1。由于各地发展阶段的差异,加之房价水平、收入水平的悬殊,实现买房梦的难易程度也各有不同。
动态观察,要实现合理的房价收入比,需要收入增长的速度与房价上涨的速度互相协调。根据国家统计局口径的数据,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增长为7.7%,2008-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年平均增幅为2%。显然商品住宅价格的增长超过了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幅度。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加快住房公共政策的研究,尤其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值得关注的是,近年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大已成为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力量。在多个城市的土地供应计划明显收紧的情况下,全国保障房用地却在增加。今年北京保障房新开工数量已经达到67474套,竣工量也接近全年任务计划的七成。上半年北京市累计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落实224公顷,完成计划指标的50%。随着保障房供应力度的加大以及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北京城区住房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缓解,这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房价的合理回归。
房价收入比究竟多少合理?还需要从各地发展实际考量。一项统计结果显示,新加坡的房价收入比是4.4倍,纽约6.2倍,远高于中国的北京和上海。最新数据显示,美国54个主要城市房价平均标价22.9631万美元/套,美国人的消费观念较为超前,一般工作1-3年的收入就可以贷款在美国中部城市购买一个200平方米左右的别墅。
显然,由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房价收入比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中国国情。某种程度上,房产是中国家庭最大的财产。如何缩小房价收入比,让更多人实现住有所居,需要系统改革的推进。尤其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需要加快财税、土地、收入分配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改革,真正把房地产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共政策,而非拉升GDP的一个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