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6日 星期四

    “川剧皇后”沈铁梅

    作者:光明网记者 曾繁华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6日 10版)
    CFP
    沈铁梅(右)在《思凡》演出现场

        她是“川剧皇后”,是“金子”,是“李亚仙”,是“貂蝉”;是戏迷眼中三度获得梅花奖的名角儿;是下属眼中苦心经营的院长;是朋友眼中大气爽利的性情中人;是搭档眼中严苛不苟的完美主义者。

     

        她就是沈铁梅。

     

        沈铁梅爱笑。如果她突然严肃起来,不是在讨论川剧,就是排戏时发现了问题。

     

        近日,交响版《思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演出大获成功。沈铁梅再次以川剧惊艳了世界。以传统戏曲登陆西方舞台,沈铁梅与川剧的“西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日益受到关注与讨论的语境下,愈发凸显了其价值与意义。

     

    龙笛远吹胡地月

     

        2015年6月16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对于交响版《思凡》的公演大获成功,沈铁梅自己是第二天傍晚才知道的。《新鹿特丹商业报》对她的表演给出了四星的极高评价。

     

        演出结束当晚,沈铁梅一身轻松,在戏院大厅同前来赏戏的中外观众谈天说地,忽然有人喊“女王来啦”。说话间,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的母亲、前女王贝娅特丽克丝穿过人群,优雅地走到沈铁梅面前。

     

        “荷兰女王”握着“川剧皇后”的手致贺的一幕,成为当晚观众抢拍的画面。

     

        “事先并没有人知会我见女王,”沈铁梅对记者回忆,“她就突然走到了我面前。我开始还纳闷,卸了妆老人家能认得出来吗?后来一想,是因为演出之前的那个资料片里有我。”

     

        沈铁梅提到的“资料片”指的是荷兰导演弗兰克·谢佛尔以川剧为题材拍摄的纪录片《内心的风景》。此前,弗兰克曾与谭盾合作,拍过纪录片《茶之道》。

     

        这次拍川剧,收获更是巨大——拍着拍着,这个高大帅气的荷兰人就把中方制片人变成了自己的媳妇。而等到《内心的风景》紧随《思凡》公演而杀青时,他的中国夫人如此感慨:“娃都三岁了!”

     

        交响川剧《思凡》开演前,现场观众会先看到30分钟剪辑版的《内心的风景》,由此先对川剧、《思凡》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再加上演出时的翻译字幕,交响乐的起承转合以及沈铁梅炉火纯青的表演,外国观众对《思凡》的理解基本没了障碍。

     

        演出现场,外国观众会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和人物的悲欢离合,或哭或笑,或凝神,或叹息。“我感受到了小尼姑的情感世界。”一位外国观众告诉记者,《思凡》这个类型的故事西方也有,虽然他不懂中文,但完全能够领会女主角的心理。

     

        外国观众看懂了,并且乐在其中。沈铁梅笑得很灿烂。

     

    墙里开花墙外香

     

        当然,沈铁梅也有笑不出来的时候。

     

        “作为一个川剧演员,我感到悲哀的是,川剧一出国演出就是‘变脸’。搞得人家一遇到我们就说‘我们看过川剧——变脸嘛’。”这番话,沈铁梅不是针对“变脸”,而是为这门艺术日益流为喧宾夺主的“技巧表演”而担忧。

     

        这位女艺人偏偏有这样一颗艺术雄心,她不满足于给观众“看热闹”,哪怕对老外,都要竭尽全力把川剧的“门道”和“精髓”展示出来。

     

        让艺术性与难度俱高的《思凡》融入交响乐,呈现给西方观众,就是沈铁梅跟作曲家郭文景纠结了好一阵子做出的选择。

     

        “不怕外国观众看不懂。”对川剧,对外国观众,对郭文景,沈铁梅都充满自信,“世界观众是懂得好音乐的,他们是知音,懂得如何去欣赏。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综合审美的结晶,融美术、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于一体,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变脸’仅仅是川剧的沧海一粟——川剧既然能够孕育出‘变脸’这个绝技,你就可以想象它背后的艺术底蕴有多深厚。”

     

        沈铁梅的自信不是大风刮来的。这不是她与郭文景第一次以川剧与交响乐互为犄角,远征西方舞台——

     

        “早先刚开始合作的时候,我也很忐忑——给外国观众演川剧,他们能懂吗?能接受我的声音吗?能接受我的表演吗?慢慢地这些年下来,自信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到2012年,参加美国斯波莱托艺术节和纽约林肯中心艺术节后,我真正找到了自信——事实证明,川剧能够被世界的高规格舞台所接受。”

     

        沈铁梅说的是2012年的《凤仪亭》,世界上首部由中国戏曲演员演唱的歌剧,由郭文景根据同名川剧创作而成。先是当年5月在美国查尔斯顿的斯波莱托艺术节上连演五场,7月又在纽约古典音乐重镇——林肯艺术中心连演三场。外国媒体对《凤仪亭》赞誉极高:英国《金融时报》给出了5颗星的最高评价,美国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也纷纷报道。

     

        “墙里开花墙外香……在国外挺火,”沈铁梅欣慰之余略显遗憾,“国内知道的好像不太多。”

     

    为谁辛苦为谁甜

     

        《思凡》公演之前,被记者问及“紧不紧张”时,一向直爽的沈铁梅倒给了个“两头堵”的答案:既紧张也不紧张——每天都在练功,演这出戏驾轻就熟,自己没什么紧张的;只是现场演出,总会有突发或是细节性、技术性的状况,对这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她还是不敢掉以轻心。

     

        沈铁梅有理由对自己的艺术保持自信。排练《思凡》时,记者既见识了“川剧名角儿是怎样炼成的”,又见识了“名角儿的团队是怎样炼成的”。

     

        一段排练结束后,荷兰方面的交响乐团散场休息,重庆川剧院的演奏班却没动。因为,沈铁梅正给他们讲刚才排练时发现的瑕疵。

     

        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人重来,其他人也得跟着再过一遍。数遍之后,沈铁梅满意了,跟演奏班说:“行了,你们去休息一下吧。”

     

        然后,沈铁梅对着忙里偷闲的锣鼓钹镲和有腿不能跑的桌椅板凳自己练。

     

        这么拼的结果就是,晚上排练结束回到住处时,为了休息和保护嗓子,沈铁梅只能以极低的分贝沙哑地跟同伴们说话。

     

        那一晚,沈铁梅怀中抱着个牛皮纸袋,跟同伴们走进宾馆大厅后,从袋里翻出两盒草莓递给两位女同事,然后比画着悄声跟大家道晚安。一为听清她说话,二是心疼,大伙儿声音也都不高,一个个低声道别后各自散去。如此场景,颇有种群盗坐地分赃后,化整为零的喜感。

     

        同样累得不行的,还有年轻的鼓师苟骥。这位32岁的壮汉回到房间就“洗洗睡了”。鼓师是川剧伴奏团队里的“龙头”,其他演奏员都要跟着他,所以排练休息时,他被沈铁梅截下来一对一单练的时间比其他人都多。

     

        苟骥甘之如饴,知道对年轻人来说,这是利于成长的好事。“院长很注重培养我们年轻人,”他说,“这次来荷兰首演《思凡》,院长也带了不少年轻人。我们都很珍惜机会。”

     

        跟记者聊天时,沈铁梅也表示“特意挑了几个年轻的出来历练历练”,替院里的年轻人提前谋划是她的习惯。早在2011年,沈铁梅力推爱徒吴熙担纲《灰阑记》并参加中国戏剧节时,就为徒弟规划好了目标:在中国戏剧节上演出,为今后参评“梅花奖”作铺垫。

     

        功夫不负有心。四年后,凭借《灰阑记》吴熙成功斩获梅花奖。

     

    侧身西望长咨嗟

     

        “中国人始终感觉外国观众不懂中国语言,不懂中国戏曲,所以都是拿肢体语言的戏给观众。一些地方对外交流时喜欢做哑剧、做打戏给人家看,比如杂技、舞蹈。很多人也要把中国戏曲截肢,只给人家看手、看脚。这就把中国文化给做小了。中国戏曲的完整性也没了。”沈铁梅说,“艺人要自信,要有判断力。中国的艺术家,爱国的艺术家,既是传承者,又是传播者,应该把自己的才华、优势,通过不同的平台展示出去。”

     

        郭文景为《思凡》配交响乐时是“把川剧捧在手心里来写曲子”的。他这样告诉沈铁梅,“可以让交响乐团迁就你,但你不要破坏任何川剧的元素。”

     

        艺人的自信不等于自负。作为一门传统艺术的传承者,沈铁梅不断强调“敬畏”传统:“我们要传承、要发展,也有人说要改革。我觉得改革的内涵就意味着超越,而当你还没有具备超越能力的时候,你就敬畏——这就是我对传统的态度。”

     

        这位川剧名角儿有诸多行政身份:重庆川剧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因此,对于戏曲文化“走出去”,沈铁梅既有直观体悟,也有自上而下的思考。

     

        “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自信,艺人有自己的问题,行政层面也应该放宽眼界,增强自信,做好引导。因为他们有决定权——比如节目的选择上,老百姓和大多数演艺团体自己说了不算。我跟郭文景因为是‘四个一批’人才,有一定的条件,所以对演什么,还算有一定的话语权。”沈铁梅直言不讳,“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是不是应该在更多的国际场合舞台去展现自己的东西?我们不仅要把中国艺术推介给世界观众,更要把自己博大精深的艺术亮出去。”

     

        沈铁梅是当代川剧的现象级人物,也是非遗传承人和一院之长。她自己“一朵忽先变”,也没忘带动“百花皆后香”。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课题,到戏服绣女待遇的小细节,她都操心,忙得根本停不下来。

     

        虽然,偶尔会在微信上吐个槽,喊喊累。不过,这个不满足于独善其身的“川剧皇后”还是如痴如醉地享受着她与川剧的苦辣酸甜。

     

        “我从事川剧艺术几十年,觉得非常幸福,”沈铁梅说。(光明网记者 曾繁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