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08日 星期三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听抗战遗迹的诉说

    78年前的7月7日,是怎样的一天

    作者:本报记者 董城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08日 10版)

     

        2015年7月6日,记者从北京市中心驱车前往位于京西南丰台区的宛平城。一路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条条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

     

        终于看到卢沟桥了,桥畔,几位旅人摄影,一切是那么恬静。然而,每一个途经卢沟桥的中国人不应忘记,这里,曾代表着中国浴血抗战的开始。从那一刻起,卢沟桥就与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相伴。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

     

        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

     

        自卫应战理气壮,挺剑而起是今朝!

     

        卢沟桥!卢沟桥!为国争光在此桥!

     

        伴随着这首写于1937年的战歌,中国近代史翻开了可歌可泣的新的一页。

     

     

        从卢沟桥东行约10公里,一座现代化建筑矗立在北京西四环南路。这是丰台区图书馆,记者来到这里,试图寻找关于当年卢沟桥的故事。

     

        “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卢沟桥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如今,即使是媒体从业者,可能也不熟悉《益世报》这个名字。这张报纸与卢沟桥有什么关系?20世纪20年代,《益世报》以坚决抵抗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著称,舆论立场十分鲜明,是国内反抗日本侵略最激烈的主流报刊之一。《益世报》在1937年7月9日率先以《平郊发生重大事变 日军突向我方挑衅》为标题,报道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一带。19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至22时40分,日军突然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失踪”,强行要求立即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城官兵的严词拒绝。日军一面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一面抓紧部署战斗。

     

        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1937年7月8日傍晚,北平郊区卢沟桥外,日军不但包围了宛平城,还大举调动部队向当地增援,天空上还有飞机盘旋向中国军队示威。

     

        围绕保卫宛平城的战斗已经进行了一个白天。中国官兵抱定至死不退让一步的决心,冒着敌人的炮火,虽然装备处于劣势,但以大无畏的精神顽强抵抗,许多人受伤后坚持不下火线。坚守路口桥畔的,究竟是怎样的一支部队?

     

        这还得从4年前说起。1933年新年刚过,时任察哈尔省主席的中国名将宋哲元的脸上没有一丝欢愉。1月3日“天下第一关”榆关陷入敌手,2月16日宋哲元突然接到调防命令:迅速将第29军开到遵化附近。这一调动充分说明,局势已到了一触即发境地。

     

        宋哲元所辖的29军,是中国一支颇具传奇色彩的部队,由著名将领冯玉祥的西北军改编而成。此前,冯玉祥治军甚为严明,十分注意对官兵进行爱国教育,为29军能够参加抗战打下了十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为提高实战能力,宋哲元领导29军发扬原西北军的老传统,用上好钢料给每位战士打造了大砍刀,日日操练。在一次与日军的战斗中,日军见中国军人一个个手持红穗大刀,像洪水一样涌了过来,一下子被震慑住了。等他们清醒过来的时候,已伤亡惨重。大刀队迅速威名远播。传唱至今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歌颂的就是29军的大刀队。

     

     

        1937年7月8日夜间,29军大刀队的喊声、刀枪碰撞声和着永定河水的愤怒涛声,组成了雄壮的交响乐,回响在卢沟桥的上空。

     

        又一个晨曦终于到来了,卢沟桥边的铁路桥上,只见日军尸横如垒。29军的将士身背大刀立在卢沟桥头,胜利振奋着每一个人。他们准备着,并下了最大决心直捣日本设在丰台的军营,而后一鼓作气歼灭平津地区的日军。

     

        让战士们和全国舆论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此间,几乎是他们刚刚收复失地的瞬间,冀察当局为防止事态扩大,竟同意与日方谈判交涉,放弃了继续进攻的最有利的时机。“只许抵抗,不准出击”的铁令,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快离开宛平城时,只见一列通体混白的高铁列车迅疾驶过,车身喷涂的“和谐号”格外醒目。一切都印证着,今天的卢沟桥,正置身于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之中,它见证一段血与火的历史,也见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成为现实。

     

        (本报记者 董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