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30日 星期二

    学人论教

    三问学术立校

    作者:沈满洪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30日 13版)
    学术不端的种种现象 CFP

        编者按

     

        对于大学而言,坚持学术立校,从事学术活动,既是其首要责任,也是大学的立足之本。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却还在纠结挣扎,无论是学术活动、学者行为,还是学术管理,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作者以三个问题的形式,从大学的现实之殇出发,追溯大学因学术而生的传统和本源,提出现代大学如何坚守学术立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为何学术立校:现实之殇

     

        今天的大学经历着严重的现实之殇,在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中,大学的学术异化现象日趋严重。所谓学术异化,是指学术活动、学者行为、学术管理偏离了学术的正常轨道、违背了学术的宗旨、出现了学术不端等现象。

     

        学术活动的异化。“唯量是图”严重抑制了学术质量的提高。学术成果既体现为量,但更体现为质。所谓质,就是要注重其新颖性、独特性、价值性等方面的创新。纵观我国学术成果,大多还停留在量的层面,缺乏对质的检阅,现行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过于强调数量。“严进宽出”致使学术活动出现了虎头蛇尾现象。由于现行制度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而不重视验收,因此,很多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来争取研究课题、科研经费、参加各类会议,个别教师还采取了机会主义的行为,很少追问科学价值和学术质量,生产出了不少学术废品。“近亲繁殖”导致学术生态和学缘结构的单一性。陈旧的门阀思想和大学内部的利益共同体,使得学术形成了高度利益化的格局,一些团体为了在内部群体的竞争中保存竞争实力和更大话语权,在学术人才引进中不是以“质”取人,而是热衷于在封闭的学术市场中保留自己培养的博士生。

     

        学者行为的异化。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善美的化身,因此被誉为社会的良心。但一些教师的行径偏离了探究真理、学为楷模、行为世范的学者标准。为获得学术利益最大化,少数教师突破了学术伦理底线,导致学术造假、论著抄袭、成果剽窃、粗制滥造等现象的出现,甚至有学者不惜冒着违法的风险贪污滥用科研经费。这些现象表明,学者一旦背离了求是创新的正道,就容易走向偷鸡摸狗的邪道。在育人方面,教师理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但现实中,一些教师缺乏育人情怀,既不关注教学知识更替,也不关注教学方法革新,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与体验。在社会服务方面,部分教师缺乏对大学功能与地位的全面认识,仍然局限于象牙塔内的学术观念,把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咨询服务、教育培训等看作低层次活动,无法适应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现实要求,或者超脱于校园、占着公职,将育人为本的理念和使命抛之脑后。

     

        学术管理的异化。学术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激励学术创新和约束学术不端。而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重项目,轻成果”、“重投入,轻效益”、“重行政,轻学术”、“重激励,轻约束”的现象。学术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论文、著作、专利等最终成果,但是,学术管理中往往把抓项目申报作为重心,甚至拿到项目就奖励,连无法结题的项目也得到奖励。学术研究确实需要经费的投入,有投入就得有产出,即使是证伪性的产出,但是,学术管理中往往出现注重科研经费而忽视科研产出,或者只重视绝对产出而忽视单位投入的学术产出。大学治理要求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利相互制衡,但是,行政权力往往逾越了行政管理的边界,嵌入乃至代替了学术权力,教师学术权利和主体地位日渐弱化。学术管理既要做到奖勤,也要落实罚懒,只有把奖勤与罚懒相结合才能产生创新活力,但是,实际工作中往往只见对项目和成果的奖励,不见对粗制滥造的约束。

     

        面对这样的现实,坚守学术立校,从事学术活动,成为大学的迫切重任和首要责任,大学必须回到这一立足之本,即大学教师应以崇尚和追求真理、传播和创新知识为己任,大学要始终把学术创新作为核心目标,坚持学术卓越。

     

    何谓学术立校:传统视野

     

        何谓学术立校,追溯大学的历史,弘扬学术精神、传播学术思想、推动学术创新,是大学的根本属性。因此,学术立校,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题中之义。

     

        大学因学术而生。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伟大变革,都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大学亦是如此。教义传播、王权统治、商贸活动、战争和伤员疗伤等需要,推动着神学、法学、医学等知识的发展,直接促进了欧洲中世纪大学这一新型社会组织的诞生,并将大学的合法性牢牢地锁定为“探究高深知识的需要”。可以说,从大学诞生的那一刻起,学术性便是大学的根本属性。

     

        大学因学术而长。中世纪以学生为中心的博罗尼亚大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巴黎大学,毫无疑问是一个学术机构,只不过彼时的学术素材是经院哲学。从16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由于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的问世,英、德、法等国开始创建现代大学,这个时期大学学术活动仍然是以教学为中心,但近代科学已经开始向大学渗透。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是现代大学的重建和繁荣时期,其中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塑造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现代大学学术活动新模式,并迅速波及世界各地。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因学术传播、学术创新、学术转化等功能的彰显,正在走向社会的中心地位。

     

        学术具有多元内涵。学术内涵经历了经典学术观和多元学术观的两个发展阶段。经典学术观认为大学是求知之地,人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活动,欧洲传统大学的学术活动就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具备专业条件环境中进行的非实用性探索。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多样化发展,经典学术观饱受诟病。在这种背景下,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欧内斯特·博耶提出了多元学术观。多元学术观包括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及教学的学术:发现的学术强调学者的研究能力,即学术创新;综合的学术强调学科融合与交叉;应用的学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的学术意味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博耶认为,这四个方面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是共生的关系。大学无论从事哪种类型的研究,都属于科研的范畴,都可以体现学术水平。多元学术观的提出,有效促进了大学多样化发展和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由此可见,学术是大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学术性与大学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同时,大学也为学术的繁荣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和组织保障。因此,学术是立校之基、兴校之本,推动学术发展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学术立校,从观念层面而言,就是要坚持多元学术观,推动知识的传播、发现、综合与应用;从核心业务角度来讲,就是要把教学、科研、学术事务的决策与执行,作为统领大学内部各项事务的基础性活动;从权利的角度而言,就是要把教师作为学校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保障学者的合法权益;从组织的运行机制层面而言,就是要建立起教授治学的有效机制,让教师成为学术事务的决策者,让行政力量回归到服务学术发展的本来地位。

     

    如何学术立校:未来向度

     

        学术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旨趣,要求我们坚持学术立校,体现多元学术观。坚持学术立校,是大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大学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自主创新等战略中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具体来讲,大学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以创新引领学术。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引领未来,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大学作为学术机构,在知识创新过程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大学必须把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作为核心目标。检验大学声誉好坏、层次高低、能力强弱的主要指标就是创新意识、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为此,大学必须强化以学科专业为中心、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基点的思路,围绕国家、地方重大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布局,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同时,应加强跨学科的基层学术组织和学术团队的创新,在学科交叉和融合中获取新的增长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活力与效益。

     

        以研究带动教学。大学区别于专门科研机构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职能,这一职能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但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更新,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创新需要广大教师就本学科领域开展学术前沿研究,而且还要善于就自己教学模式、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只有把学科问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研究充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教育创新的本质要求,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就是在传授前沿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对于研究生教学而言,就是引导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创造新知识。

     

        以成果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要依据自身优势,联合科研机构、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组织进行协同创新。大学要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真正实现科研“立地”、成果“开花”。大学不仅要满足于专利的出售,而且要致力于以专利作价入股,培育科技型企业乃至科技型上市公司,“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浙大中控”就是大学学术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的“标杆”。为此,大学要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激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活力,为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良知引导学风。大学是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机构,学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学者不仅要代表社会当下的存在,而且要引领社会发展的未来。因此,他们不仅要为真理而献身,而且要为社会道德和良知承担责任。如果说在经典学术观下象牙塔内的学者需要维护好社会的道德发展,并成为道德楷模的话,那么,在多元学术观下,学者则要走向社会的中心,接受多重利益协调和冲突的洗礼,就更加需要维护好社会的良知,以良知引领学风。为此,大学学者需要培养从真崇善的意识、肩负反思批判的职责,并坚守自律的道德底线。

     

        学术立校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境界。学术立校需要学者、学科、学院、学校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作者系宁波大学校长)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