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21日 星期日

    点评

    《胡同.com》:小胡同,大情怀

    作者:艾莉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21日 04版)

        北京儿艺六一期间推出了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戏《胡同.com》,讲述了胡同大院里小女孩曲奇与爷爷的冲突、理解和沟通,京味十足并引人深思。

        曲奇是年轻一代少年儿童的典型,她接触手机电脑等新鲜事物,沉迷网络;爷爷是老一辈人的典型,他热衷收集老物件,将过去的事物和回忆都视若珍宝。爷孙俩从开始的相斥到最后的相知,经历了一个理解、沟通、认同的过程。而相知以后又是分别,曲奇将赴美留学,最终割舍不断的还是血脉亲情。另外,故事中表现出的诸如沟通、孤独、隔阂等主题,是孩子和成年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让家长们在孩子教育方面有了更多的思索。

        《胡同.com》是着眼于当下现实生活的一部戏,网游、卖房、股票、鉴宝、养老都是这部戏的关键词。而京味十足,也使得这部戏更加引人共鸣。在戏中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大杂院里,除了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奇葩”爷孙俩,还穿插着很多生动的人物,懂事儿大妈、跟班儿大爷、胡同串子,他们都以北京人独有的幽默方式,或用认真严肃的态度说着开玩笑的话,或以嬉笑玩闹的方式表达真心,让观众们备感亲切,觉得他们仿佛就是自己家的二婶儿三叔儿,而出了剧场,那些或浓或淡的真情实意则会萦绕在观众心头,久久不能忘怀。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这部讲述新老北京碰撞交融的戏中,北京那些“会说话”的老物件儿成为剧中的重量级演员。云锣、黄包车脚铃、“唤娇娘”拨浪鼓儿——这些已然消失于街市只存于博物馆的声音,只要一响起,那便是一则讲究一段趣事。除此之外,京韵大鼓、北京琴书、胡同吆喝和京腔京韵——这些老北京四九城的声音都响彻剧场。艺术家们用这些惊艳了时光的传统文化元素,为北京观众构筑了一个悠远爽朗、厚重沉静的心中故乡。

        正如该剧导演王炳燃所说,希望借这部戏引领孩子走出虚拟世界,看看青砖灰瓦的胡同,听听比自己年龄还大的老声音,感受人与人之间的见面情,体会一见钟情是多么美的词汇。人情味儿不仅是理解他人的一种能力,更是使自己感受幸福的能力,也是远高于学习成绩的一种能力。它应当是家长评价孩子的新眼光,是孩子所能拥有的最高贵的品质。毋庸置疑,《胡同.com》是一部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治愈之作。现在的儿童剧演出市场的现状除却题材扎堆与原创力低,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失之单一:炫技式地使用现代舞台技术,拼贴式地模仿欧美流行音乐剧中的肢体动作与舞蹈样式,外在植入式地添加互动环节,使观众当前最为常见的儿童剧舞台样式成为“小晚会+小品”。因此对不少大人而言,硬着头皮陪孩子一起看故事情节过于幼稚简单的演出是一种苦差。一部优质的儿童剧,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更希望家长也能看到心里去。

        原创大型现实主义题材儿童剧《胡同.com》成功的原因在于它有一个好的剧本,同时演员对人物的演绎也十分出色。剧中每一个人,都那么真实鲜活。因为人物性格的刻画,非常成功,使得《胡同.com》里的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是出彩的,绝不脸谱化。同时,《胡同.com》中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两种不同标准的规则也是整部剧的一大看点。孩子们对于善恶美丑的标准与大人们善恶美丑的标准截然不同,正是由于孩子们这种单纯的、天然的、没有一丝污染的心境,才会让大人开始反思和孩子如何相处,进而去反思大人各自的行为。所以,本剧的灵魂就是不仅是大人要去给孩子引导,更重要的是通过孩子的最本真、最本能的反应和处理事情的方式给父母引导,大人和孩子一起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大人、小孩的注意力,变成合家齐看戏的结果。

        当然,这部戏亦有可提高加工之处,如剧中的三个孩子性格过于近似,而且孩子们之间没有矛盾,尤其是最后,孩子与爷爷之间关系的处理有些成人化,感觉戏有些疲沓,不如开头部分有活力。建议更多挖掘儿童心理,让这部戏更加完善,成为保留剧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