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6日 星期六

    文化地标 半坡国际艺术区:

    古都西安的新式“文艺复兴”

    作者:张文琪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6日 09版)
    半坡艺术区一瞥 张文琪摄

        初夏时节,阳光还不那么刺眼,花儿开得正欢。古都西安的灰色已然散尽,一切都变得明亮透彻起来。

        灞河边的柳树袅娜苍翠,白鹿原上的樱桃火红满枝,纺织城纷乱嘈杂、汽车轰鸣,但少有几人记得灞河折柳,吟唱忆秦娥,当然也很少有人记得,这里有个艺术区。

        早先听说过纺织城艺术区,后来莫名就变成“半坡国际艺术区”,其中缘故好像还颇为曲折,但总也不过是官商之事。艺术家岳路平曾讲过自己为何从纺织城出走宋庄,讲过“曲江模式”如何在此还魂。媒体文章也写了许多,宣扬什么的都有,有人甚至说它离支摊卖烧烤不远了。但跳出这些家务事来看,西安的文艺界总是惯于将手伸向古老的从前,“十三朝古都”被做了文章无数,好不容易有一股力量敢于拥抱当下和未来,总是值得鼓励的事情。

        西安市东郊纺织城西路238号——1961年建成的西北第一印染厂旧址,这100多亩的废弃厂区,就是半坡国际艺术区的所在地。半坡,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北方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几千年文脉在此盘根错节,如今有西安市半坡博物馆,仍孜孜不倦做着传承。纺织城,20世纪50年代中国纺织业乃至工业化建设的见证者,这里曾纺锤嗡嗡,衣被半国苍生,印染两代人的记忆,一度是怎样地聚拢了财富和人心,被称为西安的“小香港”……而今这里被废弃厂房、下岗工人和棚户区所充斥,一时成为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废墟”。

        艺术区的入口处是一个废弃火车头和一截横木铺就的老铁轨,人们乐此不疲地与它合影,可它总是孤傲地抬着头,也不像要向谁诉说什么,倒像随时准备驶入旧日的辉煌……

        高悬的指示牌伸向ABCD四个区域,四通八达。一排排苏式老建筑,空间高远,简朴实用,结实的梁柱和粗壮的管道,交通纵横。红灰的砖块和斑驳的门窗,就像树木的年轮,在昭告着这些建筑的岁月。处处能见奇怪又好看的雕塑和巧妙的旧物改造。暗红的砖墙上,布满涂鸦和后现代的画。有一处长长的墙,隔一段就有一个黑板报,用彩色粉笔或者大排笔蘸漆写着毛主席语录,“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云云,还真是比书本上显得铿锵。

        都是怀旧惯用的元素,可搭配起这里热闹的历史和寥落的现实,倒并不觉得烂俗。自然陈旧与人为做旧的它们,相依为伴,坚守着一种神经质的苍凉。而苍凉,不正是艺术的底色吗?

        苏丹彧是位80后女油画家,2007年开始在半坡开工作室,创作间隙也销售自己的作品。她曾一个人从内蒙古开始,沿着国境线一路自驾到广西,边走边创作,最后回到半坡。像她这样的年轻艺术家,在这里有许多个。对待艺术和生活,一样地恣意随性,而半坡给了他们一个平台。

        除了画家工作室,还有各式LOFT风格的摄影、陶艺、设计工作室,酒店、咖啡馆、酒吧、餐厅,藏在这些暗调的建筑背后。高大的落地玻璃映出对面的建筑物,形成墨黑的区块。不时有电钻钻木料的声音传出,不知是哪家搬离,又是哪家装修。

        一家摄影工作室里,迎门是一个硕大又鲜艳的雕塑,是梦露掩裙角的那个经典造型,只是这里的梦露更胖更白些。昏暗的光线制造出许多幽深的角落,那里像是藏着无尽的秘密。店里的一张长桌上,搁着一只硕大的黄铜盘子,里面零零星星几点铜钱草,却打了吝于别处的亮光,照得铜钱草的圆叶片翠滴滴闪耀,叫我觉得整个屋子瞬时霞光万丈。

        一对新人在老墙脚下拍婚纱照,女的不穿圣洁的白纱,而是一件黑色长袍,男的不穿绅士的礼服,而是一条破烂的红白条裙子。他们不拘于摆优雅的造型,走走停停,欢声笑语。

        有的大门挂着冰冷的大锁,门前巷道的杂草长得一人高,蔷薇花倒是兀自伸出了墙,开得繁盛,殷红一片。橱窗里、大门前、阳台上、栅栏边,不时地看见牵牛,三叶梅,常春藤,睡莲……生命的鲜活,就雀跃在她们的叶子上、花瓣上,叫人直感慨大自然的慷慨,到底也没忘了我们北方,没忘了这片灰色。

        一张超大的活动招贴画露出阴暗的一角,我受好奇心驱使前去一探究竟,原来背后是一间空置的房子,门窗没有安装,破碎的砖块横七竖八,干枯的树枝和一些生活垃圾躺在地上。我并不埋怨艺术区的管理漏洞,也许这个地方就没必要窗明几净、整齐划一,就像生活,无论看上去有多璀璨,也总有一个阴暗的无人问津的角落在那里。

        从最初的艺术家自觉聚集,闭门创作,到而今的政府参与,走向市场,半坡艺术区走的是北京798走过的老路。798如今已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区,更成为一种文化概念和新潮生活方式。半坡目前还在经受艺术和商业的撕扯之痛,艺术区掌门人陈勇坚持:艺术,是和一切发生关系。

        关于艺术与商业之争,留给艺术家们去追究吧,像我这样的业余观光客,只知道哪怕就隔着橱窗看看,或者带走一只漂亮的景德镇瓷杯,甚至只是在路口的咖啡馆享受一下午的阳光,都是跟艺术沾上了关系,都是美的。在我们吸够了汽车尾气,在忙碌的生活中整个人向庸俗的深渊俯身45度之时,艺术和美就是拉我们一把的大手。

        半坡国际艺术区存在的意义,更多是唤醒几千年前的诗意,来一场后现代式的文艺复兴,让我们重新灞河折柳,吟唱忆秦娥。

        转角处,我看到一面高墙上写着几个猩红的大字:人人都是艺术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