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4日 星期四

    经济观察

    靠什么激发企业活力

    作者:新闻观察员 陈恒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4日 13版)
    新华社发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最近,国务院转发的《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激发这个市场主体的活力,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需要从企业门槛、企业上游、企业下游三个环节来寻找束缚企业活力的因素,一一破解。

        首先,通过降低门槛来激发企业活力,这包括简政放权和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

        简政放权是改革的“先手棋”。两年多来,国务院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37项,投资核准事项中央层面减少76%。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年报公示制等一批高“含金量”的新政策真正放权给企业和市场。上述《意见》中提出,要持续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政府自身改革,要做到“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其中包括,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大幅缩减政府核准投资项目范围。

        企业的门槛还包括市场准入的制度。当前,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民间资本入市总是碰到各种有形无形的限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推动垄断行业改革成为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所以,需要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和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领域进一步放开准入,鼓励扩大民间投资,以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真正发挥出企业自身的创造活力,增加有效供给。

        接下来,需要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出台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办法,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与此同时,出台政府投资条例,研究制定政府核准和备案投资项目管理条例,逐步将投资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其次,激发企业的活力,除了破除企业的门槛外,还必须关注企业的上游对于企业活力的束缚,这主要是指企业融资体制改革和生产要素价格改革。

        企业活力得到释放,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在当前中小企业尤其是实体经济融资困难与资金无处可去并存的局面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显得尤为必要。上述《意见》提出,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放松存款利率管制;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探索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转板机制,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

        除了融资成本,当前其他生产要素价格扭曲也是掣肘企业活力释放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繁多,这在新形势下成为制约市场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当前亟须修订中央和地方政府定价目录,大幅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稳步分批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价格,药品、铁路运价、天然气、煤电以及一些基本公共服务等价格都需要加快改革,并借此时机加快制定完善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最后,除了门槛和上游,还需要关注企业的下游,也就是市场需求对于企业的筛选作用。要做到企业有活力,就要把企业优劣的评价标准交给市场。

        一段时间以来,地方保护主义、GDP等一些指标的存在,扭曲了企业对于市场需求的判断。如果企业经营的好坏,不是看它对市场的反应敏锐与否,不是看它科技或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是为了真正的市场需要,而是服务于政府部门的需要,这就会大大挫伤企业创新的活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激发企业活力的根本办法就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让企业的下游也就是市场需求端的评价标准回归到创新、创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