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4日 星期四

    寻踪·寻找诸葛亮

    南阳:擦亮三国文化名片

    作者: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刘阳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4日 05版)
    诸葛亮像CFP

        河南南阳市郊西南方向,平地而起的卧龙岗上,丹墙碧瓦的古建筑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这就是著名的南阳武侯祠。而今,这段历史已经成为南阳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躬耕地”之争,由来已久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关于诸葛躬耕地的争论,持“南阳说”的学者认为,当时的宛城,即今天的南阳市区。而“襄阳说”的学者则认为:诸葛亮说自己“躬耕南阳”中的“南阳”应理解为“南阳郡”,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隆中为诸葛亮的躬耕地,所以,南阳就是隆中。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走进南阳武侯祠,迎面看到的这副楹联,是诸葛亮躬耕地多年争论的写照。明嘉靖年间,襄阳说和南阳说两派各执己见,官司打到翰林院,甚至惊动了明世宗。至清道光年间,籍属湖北宜昌的顾嘉蘅到南阳就任知府,襄阳人和南阳人“争抢”诸葛亮,顾知府情急之下写了这副对联。

     

        当今,《三国演义》特种邮票第二组发行、教材书事件等引发的“躬耕地”争执接连不断。

     

        “躬耕地”之争,无论是南阳武侯祠还是襄阳古隆中,均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都在充分发挥和弘扬着中华优秀文化。

     

    传承保护,生生不息

     

        在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处处感受到人们对诸葛亮的尊崇敬仰。

     

        在卧龙岗武侯祠,有关文物保留完好。高9米的“千古人龙”石坊三门四柱,对称的锦纹、图案清晰可见。拾级而上,古树参天草木葱茏,穿过镌刻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石碑坊和仙人桥,迎面就是祠院的主体建筑——大拜殿,殿内诸葛孔明像,纶巾羽扇,神态飘逸,俨然如生,两侧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的塑像。蓬松如伞、古朴美观的诸葛草庐,亦称“诸葛庵”,砖木结构,八角挑檐,外围有八角回廊,屋顶覆盖茅草,正门上悬挂郭沫若书的“诸葛草庐”匾额。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殁没五丈原后,其故将黄权率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时称诸葛庵。元延祐四年(1317年),始命名为“武侯祠”。唐代,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来此游览祭祀。

     

        置身南阳武侯祠,若行走于历史间。现今武侯祠基本上保持了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草庐、古柏亭、梁父岩、野云庵、宁远楼、伴月台、三顾堂、小虹桥、老龙洞、抱膝石等纪念性建筑,再现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讲述着世代流传的“三国故事”与诸葛孔明的智慧和精神。

     

        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资源,发掘弘扬卧龙岗文化,近年来,南阳市委、市政府加强武侯祠古建筑保护、维修,修建中尽可能保留、保存躬耕文化信息,各方文人志士接踵而来谒拜先贤,学习传承诸葛亮文化精神;着手规划打造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编制了《南阳市卧龙区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依托卧龙岗、武侯祠及汉画馆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以文化保护、生态修复为核心基础,树立“显岗”“渗绿”“智城”的规划与建设原则,系统恢复卧龙岗生态原貌。目前,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核心区的建设,已被纳入南水北调京宛对口协作项目笼子。

     

    亮丽的文化名片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南阳秉承“复兴中原文化、打造国际化品牌”的这一信念,连续举办了十届诸葛亮文化节。

     

        在诸葛亮文化节敬拜诸葛亮盛典之上,近百人身着汉服,顶冠行礼,朗读《出师表》,造就了一道别具风采的文化古风。参加过南阳诸葛亮文化主题系列活动的人们,无不留下深刻印象。多年来已成为推介和展示厚重文化南阳的重要窗口,参加人数规模连年增加。

     

        在南阳中小学校内,有关诸葛亮故事的书籍已经成为学生课余读本,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灯上,书写着诸葛亮的生平简介、精神内涵;背街小巷的文化墙上,绘制着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三国故事”;传统道德文化宣传栏里,诸葛亮画像栩栩如生……

     

        诸葛亮的精神和智慧,以不同形式在南阳广为传诵,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南阳人的思维和行为,诸葛亮文化,已经悄无声息地融入一方土地的文化追求。(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刘阳)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