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4日 星期四

    一个小小的群体,一路默默坚持着,生根、发芽、随爱生长。他们用点滴付出,书写出不平凡的“爱的万言书”。

    爱的万言书

    ——“一加”爱心社的十五年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王阳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04日 04版)

        1999年的秋天,江苏常州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简陋卧室里,一个主要由残疾人组成的小小爱心群体,开始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温暖他人。

     

        一路走来,15年。他们累计提供了50万个小时的义工服务,先后帮助了593个重病贫困家庭。

     

    一股爱的力量

     

        2月2日,晴。今天李爷爷身体还好,喘得厉害,走时别忘了给煤炉换煤球。值班人:徐海涛。

     

        2月3日,大雨。李爷爷5点多就起床了,但光穿衣服就花了一个半小时。李爷爷很愿意聊天,其他成员可以有空多和他交流。值班人:禹晓东

     

        2月4日,晴。李爷爷今天睡下后一直咳嗽,我都有点不放心走,望明天过来的社友多注意一下。值班人:唐亚军。

     

        这并不是一个人的日记,也不是一个单位的值班表。

     

        这是“一加”爱心社为这座城市的老人服务的记录,如今已逾万字。

     

        15年前,“一加”爱心社由自幼高位截瘫的王德林与10多名热心青年自发组建。“所有志愿者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做公益,对于部分老人,需要‘多对一’的定点服务。”爱心社负责人王德林告诉记者,他们长期进行定点服务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重度残疾人达230多位。为了让服务更有连续性,这本爱的“万言书”应运而生。

     

        志愿者小慧介绍,“身体不错的老人,志愿者一周去一次。身体很差,甚至处于弥留之际的,我们24小时轮流值班,直到老人转危为安或平静离去。有的老人,我们坚持照顾7年,有的短短几天相识后,就要分别。遇到病危的孤寡老人,我们就努力做好临终关怀。”

     

        小慧是纺织厂的一名操作工。“1999年来常州时,谁都不认识,不敢走出去。”通过广播节目,她知道了“一加”爱心社,开始参与志愿服务,这给她的生活打开了另一扇窗。

     

        小慧清晰地记得,她第一次服务的对象——孤寡老人姜老太。

     

        姜老太二十几岁时,就查出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当时因为家里穷,一直没有治疗。到六十几岁的时候,骨质开始严重钙化。年过八旬的老人,全身多处关节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并伴随骨骼肌的萎缩,“手脚都是软的,只有头能动”。

     

        小慧和其他志愿者,轮流照看了她一年多,给她翻身、擦洗、喂水,定时送医院治疗。“熟了以后,老人还会对着你撒娇。有时候去晚了,老人就一直盯着门口,盼着我们去。”小慧说。

     

        “老人病危时,摸着我的头发默默流泪,仿佛床前伫立的就是自己的女儿。”虽然多年过去了,小慧提到这位老人,依旧忍不住潸然泪下。

     

        几年来,“一加”爱心社的志愿者陆续送走了41位老人。在老人最后的时光里,志愿者默默地陪伴着,减轻老人心里的痛苦,“很多老人把志愿者当成了亲人,走得很安详”。

     

    爱的传承与互助

     

        去年10月,千禧红大饭店,伴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轮椅女孩星萍(化名)身披白纱,和新郎小李一起经过红毯缓缓来到台前。与许多婚礼不同,他们的婚礼现场有不少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全部来自“一加”爱心社。从7月开始策划到10月婚礼举办,从婚车车队到现场布置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加”人的心血。

     

        一对新人“我愿意”的承诺让彼此泪光闪烁,站在一旁的志愿者王志向老泪纵横。

     

        今年已经71岁的王志向老人,正是这段姻缘的“红娘”。他的女儿叫王俭,生前和星萍是好朋友。王俭是志愿者,星萍是她的服务对象。

     

        王俭出生8天的时候,因为一场高烧变成脑瘫,大脑运动神经全部受损。“女儿觉得没有人生价值,很自卑,她不想让别人怜悯她,内心单纯而脆弱。”

     

        直到一次爱心活动中,偶然路过的王俭见到了高位截瘫的王德林。“女儿受到了鼓舞,觉得她也可以帮助别人。”王俭让父亲带她去王德林家里,填报了志愿者登记表。

     

        2009年加入“一加”爱心社后,王俭积极参加诸如爱心义卖、访问孤残困难家庭、残疾人走访等活动,每次被分配到服务残疾人的任务,总是特别高兴。

     

        2012年的冬天,王俭列好了来年的任务:到敬老院、福利院看望孤老,要去和他们聊聊天;北直街的星萍,想去看看她有什么要帮助的;情人节的玫瑰义卖是一定要去的,“能给人带来力量”和“打不败”的笑容,能帮大家卖掉更多花;征婚的表格已经填好了,为了自己的幸福,也为了父母,要“赌一把”……

     

        可是,春节前的一个礼拜,因突发肠梗阻抢救无效,王俭病故,留下一堆还没来得及去做的新年计划。两鬓斑白的王志向潸然泪下:“每周二都是她到爱心社值班的日子,现在她不在了,我继续去,就好像带着她一样。”

     

        女儿去世后,王志向接过女儿的志愿者证,成了“一加”的志愿者,并成立“俭俭爱心基金”,每年捐助一万元,用于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寻找爱情、实现幸福,并且组织了多场残疾人相亲会。

     

        去年,包括星萍在内的两对残疾人通过“俭俭爱心基金”牵线搭桥,喜结良缘,王志向替女儿完成了未完成的心愿。这两对残疾人也自愿加入了“一加”爱心社。

     

        15年来,“一加”爱心社稳定的志愿者从十几人发展到了300多人,累计参加活动的队员有8000多人。让人惊喜的是,部分“一加”爱心社的志愿者,随着毕业和工作的调动到外地工作生活后,联动当地志愿者,在陕西、河南、安徽等地,陆续成立了五个“一加”爱心社的当地分社。

     

        爱开始如蒲公英的种子,随风撒向各地。

     

    让爱更专业

     

        康爱琴是常州翠竹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成了“一加”爱心社的志愿者。

     

        “我儿子当时上一年级,学校布置了一个暑假作业,写一篇《发现让你感动的事》。”康爱琴带着儿子在红梅公园散步的时候,看到了正在做活动的“一加”爱心社。细心了解之后,康老师和孩子被这群志愿者的事迹打动了。

     

        “我能做点什么呢?”康爱琴和其他志愿者商量后,决定利用自己的优势,为定点服务对象的孩子开展课外作业辅导,每周一次。

     

        来参加辅导的孩子越来越多,最初的一个班十几个孩子,变成了两个班。志愿服务坚持了一年多,同事们陆续得知康爱琴的课外志愿活动,开始主动请缨,要求加入。目前,固定的志愿辅导老师就有四人,外教老师三人。

     

        志愿队伍日趋庞大,其中不乏公务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一加”爱心社的管理人员开始根据志愿者特长和兴趣进行分组规范管理。每个志愿者招募时都需要面试,之后进行培训、分组。目前,“一加”爱心社围绕助残、养老共有10个志愿服务队,同时还有盲人推拿队、手语队、残疾人手工班、电脑维修班等专业分队,以及18个高校分队。

     

        在财务管理和法律咨询上,“一加”爱心社也都邀请了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保证能够健康、透明运营,把每一分善款花在刀刃上。

     

        2015年,“一加残疾人创业服务中心”将用善款创办实体店“一加生活馆”,主要用来展示并售卖残疾人制作的手工艺品,如丝网花、虎头鞋、布艺公仔等,并为残疾人提供手工艺品培训课程,帮助残疾人更好地展示自我、自力更生。

     

        “全国志愿者先进单位”“中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全省志愿者模范”“全国助残先进单位”……荣誉和称赞纷至沓来。面对这些荣誉,王德林在博客上写道:“光荣而艰巨”。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王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