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30日 星期六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装满故事的“金火车”

    作者:乌鲁木齐铁路局乌鲁木齐客运段和田车队队长 艾尔肯·肉孜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30日 01版)
    艾尔肯·肉孜(右)在工作中。乌鲁木齐铁路局供图

    编者按

     

        行进的中国,离不开平凡岗位的默默奉献,离不开成千上万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心里装着多彩中国梦,也装着感人的中国故事。让劳动者们讲讲自己的故事吧!从他们的视角看生活,更为真切;从他们的口中说中国,更加传神。

     

    这不是普通的火车

     

        20世纪50年代,和田地区农民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上北京的故事,相信许多人都知道。当时,南疆交通非常落后,“人背畜驮”的交通方式制约着当地人民的对外联系和经济发展。正因如此,库尔班大叔的想法,被村民笑称是“在沙漠里刨出水来,从天空中长出棉花”。

     

        进入21世纪,为了让南疆驶上发展快车道,党和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历经3年艰苦鏖战,修通了喀什到和田的铁路。2011年6月28日,“和田玉龙号”列车正式运行。它一头连着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头连着和田玉的故乡,环绕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连接古丝绸之路上的21个市县,承载着沿途各族群众的梦想。我们车队,就担负着这趟列车的乘务工作。

     

        俗话说,“小车厢,大社会”。列车开行以来,我们用玉石般温润、细腻、坚实的服务,把党和国家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关爱和实惠传遍天山南北,让各族旅客充分感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被沿途各族群众誉为“金火车”。

     

        我们的车上,少数民族旅客占到90%以上。许多人总是好奇地问:“和田玉龙号”咋就成了人人叫好的“金火车”?其实,道理很简单:这不是普通的火车,因为我们始终守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信念,把列车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家。在这个家里,有亲情,有梦想,有希望。在千里铁道线上,我们将一如既往,让各族同胞在“金火车”上感受“家”的温暖。

     

    “临时产房”

     

        要做好日常服务,还要善于处理各种突发事情,每一次,我们都竭尽全力。“金火车”上的点点滴滴,传递着各民族同胞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

     

        2013年1月30日15时40分,“和田玉龙号”从莎车站开出不久,16号车厢的一位孕妇肚子突然疼了起来,陪同她的舅妈赶紧找到列车员向婷婷,哽咽着求助:“她要生孩子了,咋办呢?咋办呢?”

     

        这位孕妇叫阿台克·托乎提,已经41岁了,本是准备去乌鲁木齐生孩子的,没想到离预产期还有10天,小宝宝就急着要出来。火车离前方站还远,来不及送医院。拥挤的火车上,阿台克·托乎提和她的舅妈十分着急。

     

        向婷婷一边安慰她们,一边拿起对讲机紧急呼叫。得知情况,列车长李光照、马培和车队干部朱亮火速赶来了。李光照果断安排:“先请旅客腾出一块地方,准备接生孩子!”同时,让列车广播员通过广播找医生。很快,“临时产房”搭建起来,一名医生闻讯赶了过来。

     

        整个车厢里,除了列车“哐啷、哐啷”撞击钢轨的声音,就是阿台克·托乎提疼痛的哭声。全车厢的人都捏着一把汗,紧张地等待着。10多分钟后,“临时产房”传来婴儿稚嫩的啼哭声。宝宝降生了,是个男孩,母子平安!车上所有人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但阿台克·托乎提却没有一点笑容。原来她家在农村,全靠丈夫在外地打馕挣钱,生活特别困难。孩子的降生,让她不知今后该怎么办了。

     

        看着阿台克·托乎提愁眉苦脸的样子,李光照、马培、朱亮一商量,决定发起一次爱心捐款活动。在列车交接班的时候,李光照说:“旅客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谁都有遇到难处的时候……”刚起个头,几个90后就抢着说:“车长,这必须的。”话音一落,大家就纷纷掏出钱来。当5600多元捐款交到阿台克·托乎提手中时,她的眼泪唰唰地往下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火车推销”

     

        “和田玉龙号”开行3年多来,已安全运送旅客550万人次。不仅带动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而且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坐火车走出去,走向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今年61岁的买买江·卡斯木是和田皮山县固玛镇人,世代经营玛糖生意。2008年,在当地工商部门的帮助下,他把自己的小作坊变成了一间300多平方米的工厂,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办理了食品“质量安全”标志。但产品知名度不大,销路不畅,一家人整天发愁。

     

        2011年6月,得知“和田玉龙号”列车开通了,买买江老人眼前一亮,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以后每个月,都乘坐这趟列车,从皮山和乌鲁木齐之间往返一趟。家人一听,个个都反对:体验坐火车,一次两次就够了。哪需要每个月跑一趟呢?

     

        其实,老人有自己的想法。每次上车,他都背个大袋子,里面装着自家产的十几盒玛糖。碰到旅客,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他都主动上前,递上一块玛糖,热情地说:“你好!这是我们家做的玛糖,送给你尝一尝,看看怎么样?”时间一长,车上的列车员都熟悉了买买江,也都开始帮他做宣传。

     

        诚信经营加上“火车推销”,买买江的玛糖厂生意火了起来。2013年,他还清了全部欠账。“火车通了,对我来说是最大的福音!”老人见人就说。

     

        (本报记者 王瑟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