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尼泊尔8.1级强震已经过去一个多月,曾被地震灾害波及的我国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山庄,人们从伤痛和疲惫中走出来,重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习惯了劳作的双手再次在田地里播下希望的种子。
30多个日日夜夜,绝望与希望,毁灭与重生。一股从四面八方汇聚的大爱以超越强震的力量抚慰着灾难的伤悲,巍巍喜马拉雅山见证了人们抗击灾害的坚强“脊梁”。
第一时间迎击灾害
27人遇难、860人受伤、30多万人受灾,数万间房屋倒塌受损……4月25日14时11分许,一场8.1级强震重创尼泊尔,也严重波及我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阿里地区的10余个边境县,震中距离我边境最近县仅40余公里,吉隆、聂拉木和定日三县受灾最为严重。
“地震了!”定日县县长王珅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前往山高谷深的绒辖乡查探灾情,在夜色中组织抗震救灾,并探望遇难者和伤员,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部署,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一线指导帮助救灾。有关部门和灾区市县党委、政府积极主动应对,全力组织抢险救援,紧急转移安置群众。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边防消防官兵和民兵预备役快速反应,基层党组织、驻村驻寺干部、当地干部群众立即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从中央到地方,从祖国内地到抗灾一线,来自全国的爱心和抗救灾力量迅速在灾区汇聚,第一时间形成迎击灾害的巨大能量。
全力抢通“生命通道”
此次尼泊尔大地震,樟木是中国境内灾情最重的地区之一,共有9人死亡,95%的房屋倾斜、开裂。在地震发生后的近80个小时内,樟木断路、断水、断电、断信号,一直处于“孤岛”状态,近6000名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与时间赛跑,同灾害抗争,抢通道路成为组织救援最大难点之一。但是这里的高海拔和复杂地质条件,使得抗震救灾工作难度之大,条件之艰苦,常人难以想象。300多名武警、各方面专家,30多台大型机械设备和车辆,双向作业,多点开花,冒着飞石、塌方的危险,全天候轮班作业,全力清理阻塞路段。4月28日,经过近72个小时的奋战,308国道聂拉木县城至樟木口岸中断3天多的路段全线抢通。
5月10日,经过武警交通部队和西藏公路养护部门的艰苦奋战,通往另一重灾区西藏吉隆镇的路段实现保通。至此,西藏重灾区因地震损毁的“生命通道”全部贯通,确保了救援力量和物资及时运输,标志着西藏的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转移安置受灾群众
地震重灾区樟木镇地质结构松散,地势险要,随时可能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大次生灾害。4月28日,通往樟木的道路抢通后,西藏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立即有序组织受灾群众向安置点转移。
从4月29日下午1点半到晚上11点半,尼泊尔8.1级强震后第4天,当地政府组织军、警、民1000多台车辆,10个小时有序转移群众4606人,这是西藏首次因重大自然灾害威胁而撤空一座城镇。
樟木镇连夜转移出来的受灾民众,分别被安置在拉孜县、聂拉木县和日喀则桑珠孜区安置点。安置点内物资供应充足,医疗、通信、电力、用水等得到保障。樟木镇邦村新村转移村民加参说:“住在帐篷里,温饱不愁,政府为我们考虑得很周到。”
救灾中,西藏党政军警民协调联动,拉网式排查动员重灾区群众转移。截至目前,共转移安置受灾群众63989人,各县区设立安置点3019个,地震初期被困群众全部脱困,创造西藏大地震死伤人员最少的历史纪录。
废墟中升起新希望
5月25日,西藏受灾群众最大安置点——日喀则桑珠孜区临时安置点内搭建的“快乐园”,成了灾区孩子们玩耍的乐园,孩子们像地震前一样欢乐地踢足球、打篮球。
距离尼泊尔8.1级强震1个月来,西藏受灾群众开始走出灾难的阴影。
记者在安置点内看到,帐篷整齐,环境干净,商店、医疗点、银行、食堂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受灾群众的生活已开始步入正轨,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一些受灾民众开始免费接受驾驶培训,大大小小的招聘会走进了安置点。
来自樟木镇立新村的村民普尔巴,震前利用樟木口岸的便利经营着日用百货生意,生活过得还算宽裕。这次地震给他的生活造成了极大打击,但政府对受灾群众的及时救助和细致周到的帮助让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他说:“安置点无论是吃住,还是医疗条件都很好,心里不仅踏实而且很温暖。政府对我们受灾群众的关怀,让我有信心继续经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震后一个月,希望正从西藏灾区的废墟中升起。
(本报记者 尕玛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