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校园并不大,但充满翠绿。走进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大门,便是两排挺拔的白杨,南北纵向一字而立,参天的树枝向上伸张着,在风中互相攀缘着,拍打着,充满了活力,不仅吸吮着这片丰润的土地给它们的滋养,更展示着它们奋发向上势不可挡的英姿。
校园内,分布着若干个大小不等的主题花园。进入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锦园。这是学校的中心花园。绿油油的草坪上,雪松、云杉、白玉兰、山楂等不同名目的树种错落有致。锦园的正中间,耸立着一棵白皮松,这是当年中央团校的教职工为纪念毛主席诞辰而专门种下的。中央团校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着深厚的渊源。毛泽东主席不仅亲自批准成立中央团校,而且还亲自给学员们作报告。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多次接见中央团校学员或给学员们讲课。党对青年一代的关心与厚爱,犹如悉心栽种幼小的树苗,呵护他们在风雨中茁壮成长。如今,这棵白皮松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它寄托着全校师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敬意和深情怀念。
1952年至1966年,胡耀邦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兼中央团校校长。他对团校校园建设十分关心。据当年团校党委第一书记李纯同志回忆:耀邦曾亲自派人来审查校园设计图纸,在团校建设过程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凝聚着耀邦同志的精力和心血。那时候,他经常来学校作报告,内容丰富多彩、讲话生动风趣。他还与老师们研究教材,与学员们面对面座谈,平易近人,亲切贴心。
校园的北侧,有一个小花园叫延园。延,意指治学、处世不可钻牛角尖,应具备延展拓宽、上下求索的精神。当然,更有很多老同志、老校友知道,延园应该理解为延安精神的延续,因为中央团校延续着延安时期安吴堡青训班、泽东青年干校的传统,延安精神如青春的力量代代相传。如今的延园内,一池春水倒映着山石和万叶亭,周围簇拥着高大的柏树、翠绿的竹子,还有丁香、龙爪槐等。延园前面是健身场和篮球场,球场的侧面,则是海棠、蟠桃等各类果树,春天里,红的花,绿的叶,煞是好看。
说起果树,老校友们都忘不了从前校园的景象。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及之前的校园,是一个大果园。苹果、海棠、石榴、山楂、柿子、枣、梨、桃等等,果树遍布校园,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果实累累,冬天雪压枝头。同学们置身于绿树丛林,上课、辩论、谈心、思索、锻炼……多少校友都在这里留下悠长的梦啊!最令人难忘的是,每到秋末,宿舍里经常能分到学校后勤发的柿子山楂苹果,学校的温情,还有那份青春的酸涩和微甜留在记忆里。随着学校的发展,大楼渐渐取代了果树,但学校的传统仍在延续,魂还在,神依然。
三棵树是近年来同学们最熟知也最为热闹的地方,它坐落在学生宿舍区,因三棵高大的法国梧桐树而得名。参天树荫下,这里是人群聚集和信息交流的地方,每当下课,特别是午后和傍晚,取快递的、卖书的、介绍社团活动的、发送考研小广告的、在“诚信小店”买文具的,同学们摩肩接踵,聊着天,吃着零食,快活地交流着。这朴素的浪漫,实乃校园一景。
三棵树的大梧桐一直往南延伸到德园。园内的丁香枝叶繁茂、花色淡雅而清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又寓意勤奋、谦逊。一排国槐迎风而立。国槐性耐寒,喜阳光,抗旱性强,耐烟毒能力强,扎根很深,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甚至在山区缺水的地方都可以很好地成活。这种特质,不正是我们所培养人才的品格吗?《本草纲目》说:“槐之言怀也,熏怀来人如此也。”槐树,意为怀人之花。近代以来,国槐因寓意“怀念家国”而成为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物之一。家国情怀,恰恰是一代代中青学子至为崇尚的。那年,学校专门请了张云泉等全国道德模范来作报告,道德模范们在学生宿舍区共同栽下了一棵松树,学校也因此多了一个“德园”,张云泉还专门题写了“德园”二字。培养人才,重在道德,贵在品行。今天,刻有“德园”二字的大石碑与那棵青松一起耸立在德园路口,与园内的国槐、丁香相呼应,坚毅中透出淡淡的清香。
仲春的上午,春雨刚过,阳光刺眼,天蓝得如水洗过一般。我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凝视着锦园的满眼绿色。树枝在春风中欢快地摇曳着,如同有节奏的群舞。花园中心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猎猎作响,与周围树群互相致意。看到这些,我心头顿然感到沉甸甸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在不断地成长着,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的责任该有多大啊!此情此景,我想起了在这片草坪上举行的毕业典礼。
初夏,成长的季节。每每此时,学校总要不舍地送走一批批即将远走高飞的大雁。在朝阳下,或在细雨中,每年在这片绿茸茸的草坪上举行浪漫而温馨的毕业典礼,成了中青院美好的一景。一届又一届的团中央第一书记,也就是学校的校长,和其他校领导一道,穿着校长袍,细心地为每一位同学拨正学位帽上的流苏,为他们授予学位,祝福他们告别校园,开启崭新的人生里程。老师们再一次谆谆教导自己心爱的学生,如何走好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如何坚守做人之道,如何明白做事之理,就像操心的父母面对即将远行的孩子,总有嘱咐不完的话。即将告别朝夕相处的心爱校园和同学,毕业生们喃喃地诉说着自己醉心的大学生活,用快门记录下这一难忘的时刻。尤其是在刻着“实事求是,朝气蓬勃”的校训石前,不仅把青春的身影与这八个大字紧紧地贴在一起,更把这八个大字沉甸甸的分量装在心头,伴随着自己的一生,走得很远很远。
目送同学们步入社会的,是学校大门口的两排校名:毛泽东主席的字体“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团校”,胡耀邦同志题写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前者苍劲有力、气势恢宏,后者温婉灵秀、气韵生动。伴着绿色初夏的节奏,怀着青春激昂的梦想,一批又一批的中青学子充满自信,满怀憧憬,从这里走向社会大课堂。
校园是绿色的。绿色象征着生命,代表着希望,蕴含着青春的传承和力量的传递。从烽火岁月走到今天,从青涩校园走向社会,这条绿色长河如青春生命蜿蜒流淌,源源不断流向远方。
(作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