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8日 星期一

    独特的历史性贡献

    作者:王强华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8日 07版)
    杨西光同志铜像雕塑(吴为山作)。 本报记者 赵洪波摄

        今年是杨西光同志诞辰100周年。我们隆重开会纪念这位于二十`世纪30年代初入党,把一生献给共产主义事业的老同志,是有特殊而又重要意义的。一方面仅就发表这篇特约评论员文章而言,杨西光是最大的功臣;另一方面,社会上少数人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议论,否定这篇文章是光明日报社组织、修改并在科学的出版学意义上最先出版(发表)的,甚至说引发全国性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原创文章,不是这一篇文章,而是由其他人策划、组织另人撰写的另外一篇同名文章。因此有必要通过纪念杨西光诞辰,用事实和逻辑,来介绍杨西光在这个问题上的贡献,缅怀他的历史性功勋。

        杨西光是在1989年去世的。去世前《光明日报》写了一个介绍他生平的资料,在经过上级报告中央审查批准后公开发表。根据这个批件,杨西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做的工作主要是:

        1.慧眼识珠,提高规格,把本来已安排在《哲学》专刊上发表的胡福明文章下版,经过修改在第一版上显著位置发表,以求最大化地扩大影响;

        2.亲自主持会议认真讨论,要求突出文章主题是反对现代迷信,强调实践标准,要完整、准确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字斟句酌,精心对全文进行逐字逐句修改,明确提出要批判“两个凡是”,强化“唯一标准”,使胡福明文章的主线进一步升华;

        4.冒着再一次被打倒的风险,顶着巨大压力,义无反顾地果敢发表,“精心修改、果敢发表”这八个字评价引自上述批件;

        5.利用《光明日报》总编辑身份和在新闻界的广泛影响,主动联系,组织社会舆论,营造强大舆论力量,引起邓小平和其他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最终引发了全国、全军大讨论。

        杨西光这样做,当然反映了他的高度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体现了他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与他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执着追求有直接关系,但从根本上来说,又与他当年所处的时代和地位有深层次的因缘。

        真理标准文章和真理标准大讨论发生在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是历史的必然,杨西光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动荡年代,站对了队,坚定地支持邓小平领导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也是历史的必然。这里试着对杨西光的贡献作一点具体分析。

        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有三个层次的人群:

        最上层的是身负重任、能决定大讨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发生、发展的极少数决策人,一方是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另一方是像邓小平、叶剑英那样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中央领导人;第二个层次是多少知道当年高层情况、握有相当职权又思想解放、政治敏感的高级领导干部(如部分省部和军队大军区级干部);下层则是大多数基本上不了解最上层情况(很多人连“两个凡是”都不知道)、从事具体业务的新闻工作者和科研人员,他们实际上是执行者。上述三种人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但都不可或缺。存在决定意识。由于地位和职务的差异,一般情况下,下层执行者很难起到中层的作用,中层(高中级领导)起不到最上层的作用。

        “挟泰山以赴东海,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也,实不为也”。这是古代孟子对齐宣王说的一段富有哲理的话。杨西光在当时只是部级领导干部,他即便有很高的水平,有发挥最上层决策人作用的强烈意愿,在当年那样的政治生态环境下,受限于他的地位和影响,他没有也不可能起到发动和领导全国大讨论的作用,不可能完成“挟泰山以赴东海”那样的壮举,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但这一点丝毫也不影响杨西光在整个真理标准问题特别是决定签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并推动真理标准大讨论独特的历史性贡献。

        (作者系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原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