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和女儿跟旅行团去欧洲玩。第一站抵达罗马,集体吃饭。初来乍到,个个兴奋,素昧平生的人一桌围拢来,此时,服务员端来了热乎乎的“宫保鸡丁”。
眼巴巴地看着盘子就要落台,突然一位妈妈伸手将盘子半途“劫走”!众目睽睽下,她镇定地扒拉着鸡丁直接送到儿子的碗里,然后若无其事把盘子送上桌,对儿子说:“你吃啊,快吃啊!”
有那么几秒时间,大家都愣愣的,一位妈妈忍不住了:“嗨,大家都是出来旅行的,你当这是你家啊?就算是你家,也有个主次长幼之分吧?什么教养啊!”那位妈妈翻着白眼强词夺理:“碍你什么事儿啊!你管得着吗!”
是啊,很多妈妈的台词就是“你管得着吗?”以此拉开自己跟旁人的距离。可接下来十来天的旅行,大家真的跟这对母子远距离接触,因为这位母亲霸道的“爱”实在令人目瞪口呆——集体上大巴母亲抢先一步,大呼小叫儿子儿子快来快来我抢到前面的位置了;进商店母亲这厢抓起衣服,那厢直接扒掉儿子身上的T恤让他当众试衣;景点,母亲让儿子爬到雕像前摆造型给他拍照;每天早上离开自助餐厅时,母亲不忘往儿子的包包里塞苹果和橘子。
回国的飞机上,我跟这对母子挨着坐,那孩子问我:“阿姨,为什么大家都不理我们?”那位母亲抢话说:“我们也不要理大家,回了家谁认识谁啊!”等她儿子睡觉的时候,我忍不住跟那位母亲说:“我们都是当母亲的,都是孩子的榜样。你不觉得大家都不理你们是有原因的吗?”她想说什么,终于没话可说了。
这件事儿过去了13年,现在常常想起,一直记忆犹新。我也常常跟女儿一起谈论那对母子。女儿说:“我不怀疑母亲对儿子的爱,但是,完全不顾旁人的爱是自私的。”
我很高兴女儿有这样的见地。这些年来,我也有意无意注意她在公共场合的表现,发现有一些细微的地方,孩子做得特别得体,比如,上公共大巴,她永远是最后一个上车;一桌人一起吃饭,她肯定是最后一个拿筷子;每逢过年,她会给从小带她的阿姨寄一点钱;街道有活动,她去当志愿者;今年我得了一个奖,她得知同时获奖的有个见义勇为的阿姨是老师,就问我要了老师的地址,自己买了很多文具寄给远方的学校。看着孩子这些点点滴滴,做母亲的会发自内心笑起来,没错,我们每个做母亲的,除了给孩子无私的爱,更多的时候,家长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榜样。你的言传身教,你的言行举止,你的细节,你的态度,就是在给孩子树一个学习的样子,是他以后人生的示范。
去年,我因为写作在北京的一家宾馆住了一阵子,休息的时候,就跟服务员聊聊天。熟悉了,服务员忍不住吐槽:“现在有的家长带孩子出来,没有礼貌没有教养!房间乱哄哄的简直就像垃圾箱!我不相信她们在家也是这样吧!”在征得酒店同意后,我去参观一间已经退了房的房间,果然令我大开眼界!毛巾用来擦鞋不说,地毯上还有香烟的痕迹……服务员摇摇头,“我见过一对老人,干干净净的,退房了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床头柜上放着明信片,写着谢谢。我们每天重复一样的清扫工作,可谁有教养、谁无礼真的一目了然!”
我回家把这个经历跟女儿分享,女儿想了想跟我说:“嗯,我也要检讨一下,其实住酒店两天以上,我们都应该不要换洗被子和毛巾,这样才环保,还有,我们应该在床头柜上放一点点小费。”
我很高兴跟女儿一起分享种种见闻,并且取长补短,不仅仅我们是孩子的样子,别人的样子也是我们的镜子。家人做好了,家风就会好,家风好了,社会也会做好。是吗?
王丽萍,1963年7月出生于浙江杭州,国家一级编剧,1999年由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作为人才引进到上海,获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她编剧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最佳编剧奖,是首部进入非洲的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