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2日 星期二

    陕西宝鸡:“校地合作”筑起“人才高地”

    作者: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本报通讯员 张华刚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2日 02版)

        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和区域竞争的双重压力,西部欠发达地区该如何“突围”?陕西省宝鸡市在短短3年时间内与6所知名高校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11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实施重大科技项目232个,实现经济效益390亿元,跻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行列。“校地合作宝鸡模式”为转型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校地产学研合作

     

    高端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

     

        2012年,宝鸡石油钢管公司联合石油大学研发的“高强螺旋焊管高效埋弧焊接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13年,陕西宝光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研发的“开关设备大容量开断关键技术的形容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4年,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的“大规格数控成形砂轮磨齿机技术及产品”项目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处在转型突破关键时期的宝鸡,迫切需要引进高层次人才来推动高水平发展,‘校地合作’不失为一招妙棋。”谈及破解转型发展难题的路径,宝鸡市市长钱引安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据介绍,通过校地产学研合作,近3年来,宝鸡市已柔性引进北大、清华、中科院等116个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325名,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个、博士后工作站7个。目前,全市人才总量已达到37.1万人,其中两院院士1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7人、省级以上称号专家280人,被中组部确定为人才工作联系点,成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以人才为支撑,近年来宝鸡市在钛材锆材等领域突破了153项重大关键技术,掌握了行业话语权,为加快转型升级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

     

    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

     

    开辟转型发展新路径

     

        从2011年起,宝鸡开始探路深化“校地合作”模式,寻求与国内名牌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但由于本地名牌高校毕业生很少,直接去高校对接又显得有些盲目,通过上级部门牵线又道路曲折,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展迟缓。

     

        2011年底,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到宝鸡看望开展田野考古工作的北大师生,宝鸡借机提出了希望与北大开展“校地合作”的设想。时隔不久,宝鸡市领导又赴北大对接,提出了战略合作6条建议,受到了北大的高度关注。3个月后,又邀请北大领导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在宝鸡签订了双方全面合作协议,拉开了宝鸡与高校院所广泛合作的序幕。

     

        2012年,清华大学与陕西省磋商校地战略合作,宝鸡市抢抓机遇,主动对接,12月与清华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和干部挂职及人才培养合作协议。

     

        一石激起千层浪,与国内两所顶尖大学的成功合作,开启了宝鸡“校地合作”新篇章。此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院校也相继加入了宝鸡“校地合作”阵营。不仅如此,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所、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60多所科研院所也与宝鸡建立了“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关系,有力促使高层次人才智力向宝鸡转移。

     

    创新实施“五大工程”

     

    构筑引才引智新通道

     

        “校地合作”、柔性引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近年来,宝鸡市通过创新实施“五大工程”推动“校地合作”,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实施“校地合作”机制保障工程。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校地合作”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暨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会,为“校地合作”搭建平台。出台了《宝鸡市引进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扶持政策》,为“校地合作”创设了良好环境。

     

        实施“一把手”带头进高校进院所工程。全市各级“一把手”有针对性地走进高校开展“1+1”“1+X”对口走访,抓高端人才引进。去年80余名县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一把手”深入全国60多所高校院所招贤纳士,引进高层次人才132名,洽谈合作项目54个,引资5.9亿元。

     

        实施“校地合作”技术攻关工程。宝鸡市围绕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与清华、北大、中科院等116个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87个,转化科技成果和开发新产品121项,其中39项国际领先、53项填补国内空白。

     

        实施“校地合作”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委托中科院西安分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编制了周原、凤凰山、雍城等大遗址保护规划。投资3300万元,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在“周原遗址”建成了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周原田野考古基地。

     

        实施“校地合作”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与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社保研究中心合作,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制度,形成了大社保“宝鸡模式”,被人社部向全国推广。

     

        开展“校地合作”人才交流培养工程,实施了“万名干部东部行”培训计划,在北京大学、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等15个院校先后培训干部和专业人才9600多名;多次组织“两院院士宝鸡行”“企业老总院校行暨院校专家企业行”活动,为企业技术创新把脉会诊。

     

        (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本报通讯员 张华刚)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