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团队和丝绸之路的结缘,始于2008年初。当时《中国脐带:大运河城市群叙事》刚刚出版,反响很好。受其鼓舞,我们很快拟定了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群计划,主要意图是系统梳理中国古代的区域城市资源,为当代城市群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历史人文参照。由于生活在上海,加上一直在做江南文化,所以首先启动了“江南城市群”研究。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申遗的声音此起彼伏,我们突然开悟,为什么不做一下丝绸之路那“西北一横”。于是,我们兵分两路,同时开辟了“江南城市群”和“丝绸之路城市群”两个战场。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挺进大西北”的进程十分艰难,不仅很多城市都已湮灭,文献资料零碎不全,而且由于地理、社会和人文的巨大差别,解读也时有无处置喙之感。计划中那壮阔苍凉的西北大漠,很快成为令我们心烦意乱的一根学术鸡肋。
在困顿和疲惫中帮助我们坚持下来的,还有两个特殊的重大事件,使我们最终战胜了疑虑、困惑,在城市研究中实现了自我超越。
2010年,“丝绸之路”中的“沙漠之路”率先申报世界遗产。这条线路的境内部分和我们的研究框架大体吻合,特别是当时《中国脐带:大运河城市群叙事》对大运河申遗的影响已经显山露水,我们希望丝绸之路研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另一个考虑是,申报世界遗产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产业形式。但由于信息缺乏、研究不足而导致战略决策失误频频发生,很多城市不仅因申遗负债累累,同时“建设性破坏”也日趋严重。我们调整了“丝绸之路”研究计划,即以史书记载的骆驼商队所经的26个重要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丝路城市的文化资源、生态结构及当代发展路径,为丝路城市研制文化产业战略、设计文化旅游线路、策划影视宣传节目,以及开展城市空间改造、进行城市地标与景观设计等提供具有本土价值和历史真实的人文参照。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境内的主体形态,和我们一直研究的“丝绸之路城市群”基本吻合,这使我们充分意识到手边这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并终于在2014年的暑期完成此役。尽管我们的研究对象限于国内,不包括其他几个国家的丝路重要节点城市,整个研究也有“书被催成墨未浓”的痕迹,但作为国内外首次对丝路城市的系统梳理和研究,我想我们的心血不会白白浪费。因为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特别是在世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需要知道古代丝绸之路有哪些重要城市,以及它们的历史和现状、政治与经济、地理与人文、社会与环境等,唯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为了更好地和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对话与交流,也需要把国内情况梳理清楚,发现丝绸之路城市的普遍规律,以此为基础探索重建文化认同的路径。最重要的是,我们使用的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城市群”理论,这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性质是经济的和人文的,可以说是天作之合。我们既希望以此来纪念和缅怀那些为开辟和疏通丝绸之路而奋斗牺牲的无数先烈前贤,同时也希望它能够为即将大规模开展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尽一份绵薄之力。
《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叙事》 刘士林 等著 东方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