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0日 星期日

    德耀中华

    住板房的“百万富翁”

    ——记贵州省道德模范周家德

    作者:本报记者 吕慎 柳路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0日 03版)

        听说贵州六盘水市有一位“累计捐款超过百万,可自己还住在板房里的全国劳模”。记者日前专程来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二届贵州省道德模范、贵州煜峰投资有限公司工程师周家德的家。这是一处在楼顶搭建的板房,仅有40平方米,却收拾得井井有条。

     

    “要对得起我的名字”

     

        今年45岁的周家德出生在贵州省大方县一个偏僻的苗族村寨。从祖父母到父母都是淳朴的农民,他家也是村里出了名的善良之家。为了让他牢记家里的传统,父亲给他起名家德。“我要对得起这个名字呦!”一想起自己的名字,周家德就觉得帮助别人也是在传承优秀美德。

     

        1990年,心灵手巧的周家德到六盘水创业。有一次,作为工长的他为了赶工期,连夜奋战,不慎被断裂的玻璃板划伤,嘴唇缝了8针,第二天又接着上工地。1996年他有了自己的第一笔积蓄:整整一万元。面对这笔血汗钱,他拿出8000元资助了6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2001年初春,外出多年的周家德听说家乡修路,他立即回家带头捐款,将积蓄全部捐出,并为公路修建了一座石桥。后来,乡亲们把这座桥称为“家德桥”。

     

        20多年来,周家德每次回家,都要把身上所有的钱送给贫困和受灾的乡亲,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2011年9月6日,他把自己存下来的3万元钱捐给了本乡的菱角民族小学,帮助解决学校600多名少数民族孩子的双语教学。

     

    卖掉房子救人

     

        住在六盘水板房里的周家德,曾经在深圳中心区拥有一套两居室的住房,但是为了救助一位素昧平生的女大学生,他毅然卖掉了房子。事情要从10年前说起。

     

        2005年,一位四川籍的女大学生徐丽源在六盘水市民族中学实习时,因生活困难得到过周家德的周济。这年12月5日,周家德突然接到电话,小徐得了肾病无钱医治。当天,他连夜赶到四川。看着那个曾经活泼可爱的学生,现在躺在病床上气息奄奄,周家德心如针扎,他暗下决心:不能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消失。他托熟人帮小徐转院到重庆的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面对肾移植所需的20多万元费用,周家德找到亲朋好友,只筹集了3万元,最后只好借了10万元的高利贷。

     

        手术成功了,但抢救费用仍需筹集。救人救到底!周家德为此卖掉了自己的住房。徐丽源得救了,还结了婚,有了幸福的家庭。有人笑他傻,举债助人,搞得自己像叫花子一样。他却认为:救人一命,一切都值。

     

        据统计,近20年来,周家德为各项公益事业捐款已超百万元,有1000多名农村贫困孩子得到过他的资助。

     

    敬业也是助人

     

        “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是一种助人。”这是周家德常说的一句话。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平均每天工作近12个小时,负责完成的工程项目有200多个,实现利润5000多万元。

     

        他建议筹建的公司楼宇引进了西餐、摄影、服装等二十多种品牌经营,直接间接为社会扩大就业岗位1000多人。2008年6月,他为公司筹建了贵州第一家楼宇工会,同时建立了职工书屋、娱乐室等,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他创造的这种模式后来作为示范向贵州全省推广。

     

        多年的捐助让周家德几乎没有积蓄,但他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信心。他笑着说:“过两年攒够几万块就回乡去盖房子,接着创业。”据了解,大方县已经向周家德发出邀请,希望他回乡任村支书,为家乡发展做工作。周家德说:“我一定会回去的!”(本报记者 吕 慎 柳 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