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06日 星期三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完成800年来最彻底修缮

    作者:本报记者张国圣 特约记者李宏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06日 09版)
    修缮一新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 李宏摄

        本报重庆5月5日电(记者张国圣 特约记者李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5日对历时7年的我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工程进行全面验收,标志着千手观音造像800多年来最为完整、最科学和最彻底的一次本体修复已经完成。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距今800多年的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中最具特色的珍贵石刻文物之一。

        2008年,国家文物局对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进行立项,并列为我国石窟类保护的一号工程。千手观音造像整个修复工程由此展开,共历时7年的整个工程分为前期勘察、方案设计和实施修复三个阶段,会集国内外一流的文物保护修复专家,运用了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了传统保护维修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良好对接。

        在专家组验收现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培训中心主任詹长法说,千手观音造像规模巨大,涉及工艺层面繁多,病害极其复杂,我国并无同类型文物保护修复实践案例,在修复过程中,工程组联合多家文博单位、大专院校、多学科联合攻关,采用一边研究、一边修复的办法,最终攻克了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这道世界级难题。

        据詹长法介绍,经过修复前期勘察,千手观音从表层贴金层和彩绘层到石质胎体部分存在病害种类多达三十四种,主要分为石质病害、贴金层病害和彩绘病害,仅手指的残缺就多达403处。在前期勘察时,修复人员通过造像的正射影像图,还发现了千手观音雕刻的设计规律:有三条隐线把整龛造像分为四块区域,据推测这三条隐线是当时雕凿之初用来标注大型及比例的,并辅助于整体布局和雕刻分工;此外,以主尊为中轴线,两侧手的姿势走向、法印和持握法器具有较高的对称相似现象。虽然千手观音每只手的雕刻手法不同,但通过对称位置可以捕捉到相对称的两者间的表现主题、形制等基本信息。这种对称性的发现,不仅使人们了解古人雕刻造像的方式,为今天的保护、修复工作分区提供依据,更对辨识、修复千手观音残缺手、残缺法器有着重要参考意义,使一些原本找不到修复依据的手印、法器的修复成为可能。

        詹长法表示,尽管存在当地气候环境特殊性、造像本体的特定状态等原因,设计方案的一些技术操作未能在实践中实施,但实际修复过程中尤其注重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学手段的结合。一方面注重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承,发掘和整理了我国传统髤漆、贴金技艺,延续了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寿命。另一方面注重现代科学手段的创新应用,借助“X光”探伤技术,首次针对岩体雕刻结构稳定性研究与分析,指导了大型石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程。利用红外热成像、回弹仪岩体硬度检测、电导率脱盐效果检测等无损科学检测手段指导、检查修复工程质量。利用数字技术三维激光扫面、近景摄影详细留取资料,通过3D打印及虚拟修复技术应用为修复实践提供科技支撑。利用紫外、红外、高光谱线程无损检测分析,彩绘颜料、胶结物、纹饰机理指导彩绘修复效果。工程组还在修复过程中建立起立体常态化微环境监测体系,首次在大型石质文物预防性保护中综合运用流场效应预警机制。

        为了尽可能多地保存历史痕迹,修复人员将现状较差的旧金箔进行揭取、编号、筛选和清洗,然后将可以再次利用的旧金箔进行回贴。工程组还采用数据库系统进行引用、归纳、整理、查询和演示,留存了完整的修复资料。国家文物局验收专家组组长黄克忠说,在保证文物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此次修复充分尊重千手观音造像作为宗教文物的属性特点,在文物保护与公众需求的平衡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正是依靠多学科的联合和现代科学技术与新材料的运用,才让历史上至少经历过四次大修的千手观音造像现出了真容。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