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成为首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坚持多元、开放、综合的大教育观,围绕学校体育“一校一特色、区域大特色,一校一品牌、区域大品牌”的发展目标,着力构建学校体育“一校一品”发展格局。全区基础教育事业呈现出健康、稳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金水区荣获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全国啦啦操示范区,金水区教体局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坚持课程化实施
确保大课间内容有质有量
2012年,金水区在河南省率先实行每天上午、下午两个大课间制度,并列入学校总课程表,做到大课间活动进课程,采用“社团开发教材—课堂学习技能—课外练习巩固—课间强化提高—社团提升水平”的技能体能相互促进的“五步走”策略,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各校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金水区体育与健康课程各年级必修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师资、学生、场地、传统特色等因素,选择基础技能项目和特色技能项目,自主开发大课间课程,科学设置各水平段课程目标,制定3—6年课程规划。同时,学校体育课时采用“442”分配模式,每学期体育课时的40%要进行特色技能项目教学、40%要进行基础技能项目教学、20%要作为其他自选项目进行教学。
学校每周有大课间班级评比,班级每周有学生运动之星互评,评价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课外练习每次有家长签字寄语,评价学生的主动练习习惯和动作质量。还通过每学期举办的体质达标运动会,测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每学期的大课间运动会中,提倡班级大课间是班主任的展示课,对班级大课间整体效果进行评价。
坚持制度化推动
保障大课间管理有序有力
金水区实施“一把手工程”,教体局局长、校长、班主任都是第一责任人,其中突出校长负责制,不仅把大课间活动作为校长的公开课,还把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校长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
每学期,金水区都会组织跨学区推磨式大课间观摩交流活动,对各校大课间的课程规划、技能掌握和运动强度等进行现场评价;还要抽测必授的基础技能项目和特色技能项目,在金水教育信息网开辟“阳光体育”专栏,各校定期发布校内外活动和有关赛事的图文、视频信息,展示特色,促进交流,区教体局采取量化管理方式进行评价。不仅如此,全区还搭建了阳光体育节和“金水杯”赛事平台,常规举行各种校际联赛和国内、国际邀请赛,激励学校社团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活动。
金水区还针对不同教龄老师的需求,开展3年一次的体音美教师封闭式综合素质培训,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分层进行培训;开展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并与“希望杯”“金硕杯”课堂教学优质课大赛隔年交替进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坚持品牌化建设
引领大课间发展有涵有品
金水区大课间经过长期的课程化实施和制度化推进,有效助推大课间品牌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校一品”的发展格局。全区学校的体育品牌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实现了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体育文化建设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其中,选择足球为“品”的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开展足球教学为基础,把足球纳入课程体系,作为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把课外活动作为学习运用足球技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内容,统筹管理,课程化实施。
目前,在全区9所足球品牌学校的示范引领下,具有金水特色的校园足球“9531”工程逐渐呈现雏形。金水区纳入“9531”工程的学校都要组建校队,着力培育、打造球类品牌社团。这样,在前期开展的“一校一品”建设中,保证学生掌握1项体育技能;下一步,随着“9531”工程的全面推进,着力加强“一校一品一球”建设,保证学生掌握第2项体育技能。今年,金水区全面实施艺术教学“442”课时分配模式,确保学生掌握1项艺术技能,真正使“体育、艺术2+1项目”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让学生在科学健康、生动活泼的体育艺术课程中,提高运动能力、艺术素养,实现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本报记者 刘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