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7日 星期一

    专家风采

    何自力:感触信仰的温度

    作者:本报记者 周晓菲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7日 07版)
    1975年高中毕业与同学合影,前排中为何自力。

        四月的南开园,杨柳依依,百花盛放。

     

        经济学院大楼一层的阶梯教室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2013级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开班仪式正在进行。台下30名择优选拔的本科生聚精会神聆听演讲,渴望知识的双眸炽热真诚。此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何自力正耐心解答学生们的各种疑惑。

     

        “咱们开设实验班,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一批优秀的知中国、知世界、服务中国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型人才,你们将是最杰出的,这是我所坚信的!”何自力语气沉静、精神笃定。

     

        在这些年轻学子身上,何自力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时钟拨回到30多年前,彼时的何自力叩开南开大学经济学系的大门。在这所“知中国,服务中国”的百年老校,他尽情地吸吮着知识的营养,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不仅确立了自己的职业方向,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更重要的是还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终生信仰。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得愈透彻,愈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持久生命力!”何自力发自肺腑地说。

     

    1.是兴趣,更是机遇

     

        1975年,宁夏黄羊滩农场,刚满18岁的何自力与工友一起将采石场的巨石搬到车上,拉回工地。高中毕业后,他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在贺兰山脚下的一家国营农场开始了历时一年半的劳动学习。

     

        和灰、挑水、搬砖头、做小工、盖房子,构成了何自力每天生活的主题。体力劳动虽繁重枯燥,但何自力不仅不叫苦,反而重活累活“一肩挑”,以此磨炼意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年轻人应该勇于吃苦,敢挑重担,这样才能锻炼成长。”

     

        身体上的不怕苦源自精神上的富足。下乡劳动时,他把中学课本和政治理论读物都装进一个木箱带到农场。白天劳动结束后,晚上坚持读书,宿舍里的那盏烛光常常最后熄灭。这些书籍成为支撑他度过那段特殊时光的精神食粮。

     

        说起政治理论读物,何自力直言感谢高中政治课的启蒙。“我的政治老师戴着一副眼镜,气质儒雅,讲课很有吸引力。听他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觉得太有意思了!”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何自力仍流露出初识马克思主义时的“一见倾心”。

     

        为了深层次理解政治、哲学等理论,何自力在书店、报摊寻找相关课外读物。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摘译》杂志的“邂逅”,打开了他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正是从那时起,他了解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以及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情况。从高中时起,何自力就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克思主义文献。少年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接触虽然并未开花,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的种子却已在心底发芽。

     

        1976年底,何自力回城,成为一名工人,闲暇之余依然拿出理论读物来“啃”。恰逢次年恢复高考,一直憧憬大学生活的何自力一边坚持工作,一边勤奋读书,准备参加高考。

     

        机会总是向那些有准备的人抛出“橄榄枝”。坚持不懈地学习,为何自力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也使他拿到了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那一纸通知书,是等待,也是纽带。

     

    2.是耕耘,更是收获

     

        一粒种子,只有扎根大地,精心浇灌,方能长成参天大树。

     

        大学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这粒种子,在南开大学经济学系这片沃土上,扎根生长。在这所百年老校,何自力像一只自由的鱼儿,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认真学习经济学课程,广泛阅读各类经典著作,奔走于校园各处聆听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

     

        当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各种社会思潮涌入,中国改革向何处去?哪种理论能正确引导中国经济社会改革方向……一连串疑问把何自力推向了理论深处。“改革需要经济学理论的指导,理论本身也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和发展。”他试图在各种思想火花的碰撞和激荡中找到一把打开现实问题的“钥匙”。

     

        阅读和学习《资本论》是经济学系本科生的必修课。何自力在领略了《资本论》的深刻内涵后,心中有了确切答案。

     

        “《资本论》系统、完整、深刻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过程,对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合乎逻辑的阐释,其蕴含的逻辑力量让我无法抗拒,这种力量实在令人震撼!”何自力激情澎湃。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体认让他将这种理论逻辑内化为日后理论研究的标准。

     

        对《资本论》的系统研读,使何自力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了深入了解,也最终形成了一种观点,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基于这一科学方法论形成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是一个富有生命力和解释力的科学体系,它不仅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作出了科学解释,而且对中国改革和发展道路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是最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制度,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中国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通过阅读经典,何自力更加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从1998年留校任教起,他的研究和教学领域就从未变过。这是他的阵地,也是他的战场。

     

        在老师的谆谆教诲及自己的勤勉努力下,何自力的学术研究之树挺拔葱茏。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何自力始终保持一份敬意。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最具有人文关怀的理论。它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给予极高的重视,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因此,“让政治经济学更好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何自力毕生坚守,不言放弃。

     

        “我非常庆幸在大学期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确立了自己的信仰,而后三十年间始终没有动摇。随着岁月的历练,我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3.是责任,更是激励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扎实的理论分析能力,让何自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结下深厚缘分。

     

        “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要且及时,这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统工程,是进行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实践。”

     

        从2005年起,何自力开始参加马工程教材编写工作,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教材编写以及《西方经济学概论》《世界经济概论》等多部经济学类工程重点教材的审读和统稿工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教材编写工作自2005年启动,历时六年,终于付梓。单是编写提纲,就经过了马工程咨询委员会的5次审议。在该教材的最后统稿阶段,何自力与其他几位专家一起“闭关修炼”,对书稿进行系统全面的推敲修订,在观点、体例、表述上反复斟酌、逐字检查,力求满足政治和学术高水准要求,达到教材规范和体例标准。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编写过程中,何自力反复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学习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时刻捕捉新问题新思路,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及时反映到教材中。

     

        提及参与这项宏大工程的意义,何自力坦言:“编写教材时,始终萦绕在我心头的是如何让青年学生更准确地认识和更深刻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过程带给我启发,让我深受感动,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咨询委员会中有些老专家年逾古稀,但他们不顾年迈、一丝不苟的精神,让“年轻人”何自力时刻提醒自己见贤思齐,倍加严谨。

     

        “参加这样的工作,对我来说既是一次思想教育,又是一次学术熏陶,更是一次信念激励,让我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无穷魅力,坚定了我继续奋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领域的责任和使命,更坚定了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4.是接力,更是希望

     

        教书育人,是何自力从小就有的愿望。马克思主义事业的薪火相传,需要青年学生的“接力”。

     

        在人才培养上,他始终强调方向、基础、创新是三大法宝。

     

        “现在有些年轻人从事学术研究,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这与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论有关。”何自力惋惜地说。为此,他始终坚持从学理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在他看来,与西方经济学相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独特的阶级性、实践性、历史性和价值导向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从不简单说教,而是始终把马克思作为经济学家进行学理阐述,何自力拂去学生心头迷雾,让他们真正领略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现实关切。

     

        何自力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尽管知识体系早已烂熟于心,但他在给本科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课程时,仍坚持认真备课,从不懈怠。

     

        “对学生来说,这些基础课程只可加强,不能放松。只有提升学生基本理论素养,夯实理论基础,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何自力秉持信仰,坚持教学服务国家。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何自力一贯重视的工作。2008年毕业留校任教的乔晓楠是何自力的学生,直言恩师十分尊重学生的理论兴趣,并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洞悉某一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观点方法等。他还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各类哲学社会科学书籍,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迸发出创新的灵感。

     

        何自力认为应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西方经济学,“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学习西方经济学,而是如何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从实际出发,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吸取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扬弃糟粕。在广泛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后,实现理论的创新发展。”

     

        有了这三大法宝的支撑,何自力在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方面收获了多项奖励:担任系主任期间,南开大学经济学系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作为主要参与者的《经济学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获得2014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的《创新型经济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展望未来,何自力始终坚信会有这样一批年轻人,他们笃信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脚踏实地,肩担使命,心怀家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是一种寄托,更是一份希望!

     

    专家名片

     

        何自力,男,1957年生,河北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曾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现为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本报记者 周晓菲)(本文照片为资料照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