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5日 星期六

    建设具有人文地理色彩的“智慧空间”

    作者: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高小康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5日 08版)

        随着信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理念不断丰富和具体化,衍生出“智慧乡村”“智慧社区”等具有人文地理色彩的“智慧空间”。

        智慧空间建设的功能化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分形化。互联网和大数据运算的分布式处理与大规模发展的终端应用造成了实体空间的分形:每个终端都具有与整个系统组织结构的相似性或递归性,网络的分布扩张使得高度集约的核心资源通过自组织分形到无数层级的节点和终端。分形是智能技术的内容化,用大量分形终端瓦解了福特式都市的空间集中化的发展趋势。电商制造的分形化商务空间对于智慧空间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开源化。随着现代化大都市的规模迅速扩张,城市空间的社会构成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消费能力、社会关系和生活诉求。开源城市建设理论是对传统大都市宏大规划建设理念的进一步智能化转向,通过建设规划基础层的开放而使不同层次的知识相互沟通和叠加,形成多元、共享和智能化生长的公众化空间建设模式,进行城市社区建设。三是海绵化。海绵城市是为了应对现代都市反自然的硬质化表层带来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城市生态表皮理念。对于城市空间建设而言具有深刻意义的,就是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渗透性转化:从“绿皮城市”向海绵城市的改造不仅仅是地表生态建设,而是把生态建设理念向后台空间、生活细节、人际关系、社会习俗等方面渗透、内融和活化。

        智慧空间建设功能的真正实现,还需要通过智慧空间功能的实施而逐步构建起新的常态化生活场景。新场景的一方面是新的社会景观:公共空间与公共平台运行的常态化。同时还需要构建更高层次的人文生态景观,即常态化的文化氛围,包括重构传统文化空间——记忆场所的保护与活化社区重构;建设学习空间——文化教育设施的活化与习俗化;培育体育生态——公众运动场景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