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在芦山地震灾区芦山县清仁乡大同新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深深地鼓舞着全村百姓。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援下,灾区群众用自己的双手把当初的断壁残垣变成了一栋栋新居。
建房绝不“等靠要”
70岁的老人朱家凤在3月里刚刚搬入新家,那是一栋大同村统一规划建设的二层小楼。虽然因为家里人少,选了最小的规格,但上上下下也有两百多平方米。
朱家凤当了40多年的小学老师,房子在地震中全毁了。“原来房子是砖木结构的,地震来了根本撑不住,跟现在的房子不能比。”站在二层十几平方米的露台上,他指着远处老房旧址给记者看。在老人窗明几净的家里,记者看到的是全新的家具家电——厨房有冰箱、抽油烟机、燃气灶;客厅有42寸的电视和崭新的沙发。
“回想当初,灾后重建伊始,老百姓可是个个眉头紧锁。”身患食管癌已四年的大同村支书袁超告诉记者,“大同村395户重建户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有的家庭贫困无钱建房,有的家庭子女在外务工无人建房,有的家庭原宅基地狭小倒房后无处建房,还有的家庭‘等靠要’观念强烈不想建房。”
在这种情况下,袁超带领大同村55名党员站了出来。“无钱建房的帮助联系贷款,无人建房的帮助联系工程队,无宅基地建房的帮助落实地基,想法不对的就一再上门做工作。”
2013年9月,大同村40名党员重建户全部率先开工建房,2014年4月,大同村40名党员重建户全部竣工,在党员干部的带动和帮助下,2014年4月,大同村395户重建户全部实现开工重建,2014年12月,大同村395户重建户全部竣工。
“产居一体”向新生
“又遇春风入龙门,山庄酒旗处处旌。”这不是小说里的情景,而是芦山地震震中龙门乡青龙场村白伙组的新容貌。
在这里,木桥流水,花草缤纷,一栋栋木结构的两层小楼和四处飘扬的酒旗相互呼应。
白伙组自管委成员张兰坪说,这是围绕龙门“精品旅游古镇”的目标定位,坚持以居为本、田居相依构建产居一体居住形态,以发展特色农家旅游联盟为带动,着力打造的独具川西民居特色风情的新村。
华荣一轩酒家的老板白华荣正忙着接待客人,他告诉记者:“现在的生意一天利润能有好几百元,照这个速度,一年多就能收回建房的成本。”
张兰坪告诉记者,白伙新村聚居点总容量为81户295人,于2014年2月份开始建设,2014年11月份完成建设,目前已经入住26户,其余农户正在装饰装修。
住房重建放首位
芦山县的农村新居是整个雅安市的缩影。
在农房重建上,雅安市出台了诸多支持措施:严格按照“三避让”(避让地震断裂活动带、避让难以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泄洪通道)要求进行选址,严格落实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加强技术指导,引导适度聚居,设立农房重建贷款担保基金,实行贷款贴息和优惠利率,协调各金融机构加大农房重建信贷支持。
在政策支持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雅安全市农房重建已于2014年全面完成。同时,率先和突出抓好困难群众帮扶,通过政府兜底,625户特困户已于2014年春节前入住新居;通过综合帮扶,4482户困难群众建房已于2014年“4·20”前全部完工并入住。在城房重建方面,截至2015年4月5日,全市城房重建完工率达到44.7%。
(本报雅安4月15日电 本报记者 陈恒 李晓东 危兆盖 本报通讯员 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