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演练于开学之初,即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拉开战幕,这是一次信息战场的实兵对抗:指挥控制、卫星导航、网络对抗、信息安全,几乎涵盖信息战全过程,该校学员在这里“亮剑”“过招”,砺练实战本领。
这只是该校新年度实战化训练的一幕。“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训”“校际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先锋连’试点改革”……学校出台的一项项重大举措传递出明确信号,那就是向部队靠拢靠拢再靠拢、向实战聚焦聚焦再聚焦,打仗需要什么就向哪里改革。
聚焦核心能力建设
对于信息工程大学来说,2014年是一个丰收之年,学员管理连队化改革经验被总部认可并在全军院校推广。2014年年底,在中国校友会发布的《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信息工程大学总排名第54位,入选2015中国一流行业特色院校。消息传来,举校振奋。因为,对于一所合并组建仅10余年的军队综合大学来说,能够在名校林立的全国高校综合排名中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但对此,校党委“一班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们认为,军事院校姓军为战,需要知名度,但更需要为战斗力生成服务。全校上下要真正知道我们“强在哪儿,弱在哪儿,该在哪些方面强,问题瓶颈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对大学的核心能力建设达成共识:信息工程大学是全军唯一以“信息”冠名的综合性大学,担负着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撑的重任,能否名副其实,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成果能否经得起信息化战场检验,能否为能打胜仗提供可靠保障。
聚焦核心能力建设,全校上下梳理出信息学科还没完全覆盖信息化作战指挥的全要素,优势信息学科与部队建设和打赢战争的需要尚未高度契合,科研理论成果还没有完全转化为人才、技术、装备优势等问题,并由此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对于合训学员的培养,大学正就教学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矛盾、混编模式下学员思想教育资源利用、干部骨干作用定位等深层次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今年2月,瞄准未来战场的“先锋连”实验班正式开班,首批120名准军官走进“实验田”。
打上“信息”烙印
作为一所综合大学,信息工程大学几乎涵盖整个军队院校培养体系,从士官学员、生长干部学员到任职培训学员,从“合训”指挥军官到“直通车”专业技术军官,从战士、学士到硕士、博士,都需要在实战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标定成长路线图。
大学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中,把信息素质作为关键内容突出出来,研究制定学员信息素质培养方案计划,构建信息知识内容体系、信息能力实践体系、信息文化培育体系,让学员打上“信息”烙印——
对于初级指挥学员的培养,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打牢学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信息化素质、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真正把大学的科技优势和信息技术优势转化为指挥员的能力素质;
对于专业技术学员的培养,把精英教育、卓越教育、创新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统筹起来,在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和指技合一人才的同时,发现培养未来军事科技创新人才,围绕服务作战培养学员专业素质和核心业务能力,强化大学在核心信息领域人才培养的品牌优势;
对于研究生学员培养,着重突出应用型、创新型,强化岗位适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对于任职培训学员,实施订单式培养,集中发挥大学整体优势,瞄准部队岗位需求,着力解决急用先学、学用一致;
对于士官学员培养,提出要把岗位技能培养作为教学重心,突出实际操作和组训管理能力训练。
找准人才培养的突破口
信息工程大学把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突破口,整合现有力量,面向新兴作战领域新建和改造学科专业,新增作战数据工程、军事航天、战略预警等数个培养方向。他们敏锐捕捉部队人才培养需求,根据部队需要量身打造教学内容,部队需要什么就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模式上,大学改变以“教员、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和过程化考核的比重,加大综合性、设计性、自主性的实验比重,推广案例教学、沙盘推演、现地教学、实装训练、模拟教学、部队实习和参加实兵演习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增强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高度关注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建立预先培养新型作战力量人才的有效机制,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学员十分抢手,如“实验班”“改训班”等试点人才培养班次的学员尚未毕业,就被相关用人单位“抢定”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