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12日 星期日

    乐山:都市里的乡愁

    作者:徐冶 郭冠东 雷建/摄影 郭冠东/撰文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12日 12版)
    嘉阳小火车
    夹江年画
    夹江千佛岩
    罗城古镇
    杨玉冰根书作品《素心若雪》
    放牧桫椤湖
    芭蕉沟小摊
    创作中的陈玉书
    小站候车

        3月初,北方还未告别凛冽寒冬,乐山市中心的嘉州绿心公园里,却已是绿草如茵,鲜花盛开。走在彩色的步行道上,路边绽放的海棠花让人驻足。“海棠是我们乐山的市花”,散步的市民告诉我们,“唐朝时我们这里就叫‘海棠香国’。”

        离开市区,我们驱车前往历史悠久的犍为县。随着丘陵的起伏,岷江两岸青翠的山林间,一块块盛开的油菜花田如同一片片金黄的地毯展现在我们眼前,灰瓦白墙的民居点缀其间,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路上美景还未看够,我们已经抵达犍为嘉阳煤矿。这里曾是始建于抗日战争年代的矿区,现在则是国家矿山公园。如今时速二三百公里的火车不稀奇,但要想坐中国最慢的火车,就得来犍为。嘉阳小火车是世界上唯一仍在运营的窄轨蒸汽列车,时速不足20公里。坐在有点狭窄昏暗的车厢里,列车缓缓起步,车身随着铁轨的弯曲转折晃晃荡荡,窗户边时不时还有煤灰掉下。小火车乘坐体验虽然不算舒适,但是游客坐得满满当当。“我们是从成都坐高铁来的,专门来坐嘉阳小火车。”前排满头银发的大妈告诉我们。

        “罗城旱码头,客商难久留,要得水成河,罗城修成舟。”犍为罗城古镇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当年为求风调雨顺,古镇修建了一条全长209米的船行街,两侧对称分布穿斗木构架式的川南传统民居的狭长街道,两头窄中间宽,像一艘打鱼的大船,又像一个织布的梭子,当地人称“山顶一只船,云中一把梭”。我们来到这里已是午后时分,坐在街边屋檐下那张不知用过多少年、磨掉了边的木桌旁边,喝着当地出产的茉莉花茶,听着四周熙熙攘攘的斗牌声,看着放学的儿童三两成群穿过老街,时间在此刻似乎停止了流动。

        “严寒汗滴斜阳淡,一版神生百纸奇。”伴着蒙蒙细雨,我们见到了古雅精致的夹江年画。一张张门神画色调古朴,活灵活现。亲手在纸上印制一幅乐山大佛,感受到了华夏文明传承的印记。佳画离不开佳纸,青衣江边的峨眉山月酒店里,有夹江手工造纸技艺作坊,并时常举办用夹江宣纸绘画的美术展览,可谓是夹江纸的大酒店。

        五通桥以凿井煮盐闻名,茫溪两岸,鳞次栉比的老房子曾是运盐的仓库,街道深处则散落着大盐商的宅院和花园。一座座古老的石桥、木桥横跨在平静的河面上,河边当年的黄葛树和大榕树仍在,树下是喝茶聊天的老人和追逐嬉闹的孩童。美丽的水乡被当地人自豪地称为“小西湖”。

        书法和根雕都是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艺术,在五通桥中国根书艺术馆里,把二者结合起来的根书艺术让我们大开眼界。远远望去,馆内悬挂的是一幅幅行云流水的行书和挥洒自如的草书,走近一瞧,一个个汉字竟是由树根雕刻而成,组成这些横竖撇捺的都是不同形状的根枝线条。作者杨玉冰告诉我们,他的根书多取材于附近大山里的杜鹃树根,制作时充分利用树根的天然神态。“既要有好的书法功底,又要掌握传统根雕技术。”他说,“根书的字形线条独特,是书法艺术的拓展。”

        “我这个年龄就是画巨画的时候。”走进位于五通桥的陈玉书家中,这位当地人称“陈鸡公”的老画家中气十足地告诉我们。今年已经75岁的陈玉书精神矍铄,他14岁开始作画,笔墨耕耘一甲子,尤擅芦雁和公鸡。“快刀手,复印机。”老伴钟素清这样形容自己的丈夫,“一件巨幅半天就画好。”20多年前,夫妻俩在路边开了家餐馆,“陈鸡公”每天一手炒鸡,一手画鸡。如今虽然餐馆不开了,在家颐养天年的他,依然满怀豪情,当场为我们创作了一件巨幅中国画。

        食在四川,味在乐山。几天的行程里,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不论是清晨路边那一碗滚烫的酥肉豆腐脑,还是夜里江畔那一锅沸腾的松花儿鱼,乐山人津津乐道的家乡美味确实让我们印象深刻。

        “跷脚牛肉?这是一道什么菜?”在乐山城西峨眉河边的苏稽镇一下车,一家餐馆的招牌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走进这家名为“古市香”的餐馆,一碗香浓的牛杂汤下肚,再咬两口红糖锅盔,旅途的疲惫一扫而空。餐馆女主人张谦解答了我们的疑问,当年苏稽镇是繁华的水路码头,船工纤夫众多,贩卖牛肉汤的食肆常不设凳椅,食客进餐时,或脚踏着桌子下边的横杠,或跷着二郎腿坐于阶上,于是就有了“跷脚牛肉”这个名号。

        与跷脚牛肉一样让我们念念不忘的还有西坝豆腐。绣球豆腐、熊掌豆腐、灯笼豆腐、肥肠豆腐、脆皮怪味豆腐……在五通桥区西坝镇上的方德西坝豆腐店,我们第一次见识到如此多种豆腐做成的菜肴,也品尝到了西坝豆腐“鲜、滑、嫩”的独到美味。店主邹方德老人在西坝做豆腐菜50多年,家传西坝豆腐菜肴技艺已经入选四川省非遗项目,作为第18代传人的她却没打算把店开到大城市去。“西坝豆腐一定要用我们这里‘凉水井’的水来做才好吃”,她告诉我们,“要吃正宗的西坝豆腐还得到西坝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