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8:05 班车:刷微信,接听学生电话,梳理一天工作。
8:10—9:20 看邮件,发邮件;仔细阅读专题民主生活会打分表格;回复学生短信。
9:30—12:03 学院例会,汇报学生党建本学期计划与打算;与约好见面的学生谈话。
……
13:20—14:18 梳理周二考研沙龙的具体安排;与学业困难学生通电话。
14:23—16:07 与考研沙龙的两名负责学生梳理流程并分工;现场调试与安排;与约好的学生谈心。
……
22:00—23:20修改主持二稿并发送;修改沙龙PPT、活动反馈表;与支部副书记电话说明民主生活会打分操作等问题。
这是上海商学院财经学院辅导员刘俊的一天。而她的工作,还可以用以下一长串的数字描述——担任辅导员1630天,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454天,带了12个班级,418名学生。这418名学生中,有5人获得“校史上第一个”称号,20人获得国家级比赛奖项,带教的班级28次获得校先进集体、学风示范班等荣誉,学校每年评出的“十大先锋”,她的学生占了三分之一。而她本人也在第三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从上海10强晋级华东区10强再到全国20强,最终获得三等奖。
“辅导员是一个幸福的职业,收获的是和学生们一起努力、一起成长的果实。”刘俊表示,尝试过外企HR、兼职培训师的她,毕业后坚定地选择辅导员岗位。她说,“辅导员一定要走专业化道路”,有了对辅导员使命的理解和对业务知识的钻研,才能在学生成长和辅导员职业发展中实现价值。
2010年,刘俊接手了一个大三班级,班里有一位曾患小儿麻痹症的女孩。为了方便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刘俊搬到了她的隔壁,并在女孩宿舍里看到这样一句话:“毕业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是可以在家终老一生吗?”刘俊了解后,开始不停地搜罗关于残疾人的信息,试图去了解她的内心。之后,刘俊邀她去看残疾人演说家尼克的演讲。那晚,她竟然可以自己一个人坐轮椅回去,这是从未有过的。在刘俊的游说下,毕业后,一家校企合作的企业录用了她,一个不敢奢望生活的女孩有了和正常人一样的工作。
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5年来,刘俊与学生交友、交心、交情。她说:“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相同。根本的法则是爱他们、接纳他们,因为有爱就能创造出方法!”
刘俊同样清楚,做学生心智成长的“园丁”,光有热情和干劲远远不够,还需要有不断更新的知识、理念、思想和智慧,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成长发展的路。工作以来,她主持和参与7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4篇,聚焦学生成长成才;五年来,她为126名存在心理、情感问题和自卑倾向的特殊学生,制定并实施了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组织开展100余次大学生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她自费购买和阅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利用工作之余拜访专家学者,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此外,她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创业导师资格中级证、职业规划师等资格证书,一步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每年的毕业典礼上,当全场学生齐声欢呼“我们爱你,刘俊”时,刘俊觉得最幸福:“我的理想很简单,我想通过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指导他们的人生方向。”(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