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浩强,上海奉贤区庄行镇西校村党总支书记。这位80后退伍军人还有个雅号:西校村的“七天大圣”。2010年,盛浩强到西校村村委会工作,这位年轻老兵的勤奋、朴实、热忱很快感染了村民。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成立了“红帽子便民服务车队”,只要村民有急需,一个电话,志愿者团队就驾车上门。“七天大圣”由此得名:一周七天全是工作日。
徐渭岳,奉贤区永福园陵公司董事长,有着浓浓的军人情结。三年间他自筹资金8000万元在奉贤建起了志愿军纪念馆,逢年过节到部队慰问,安排军嫂到企业工作,邀请官兵家人来上海游览。
在上海奉贤,“军爱民,民拥军”,双拥工作刚柔并济、深度交融,军地融合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创新机制,做足“硬”保障
在上海奉贤区党政军领导看来,只有把国防建设放到建设奉贤现代滨海城市的大局中去定位、去审视,高起点谋划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互利双赢,这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
奉贤地处上海南大门,区域境内拥有31.6公里杭州湾海岸线。滨海的黄金地段向来最受投资人青睐,为了给部队留足规划用地,守护大上海东南门户,奉贤断然把大客户拒之门外。如今,奉贤区域驻军从原来的10家增加到22家,滨海的黄金地段驻扎了14支部队,有10个军事功能区,两个海防民兵哨所。
“经济工作再忙不能忘双拥,财政再紧不能紧部队;奉贤的发展,必然是军地融合式的发展。”奉贤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双拥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奉贤相继出台双拥“十二五”规划、双拥文化建设规划、加强优抚安置工作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强观念融合与顶层设计,保障双拥工作良性运行。特别是在上海率先出台军嫂安置办法,解决了拥军优属工作的难题,奉贤的随军家属安置率达100%。对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随军家属,政府还会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
文化引领,做好“软”文章
在奉贤,做贤民、当贤兵,“贤文化”已融入部队思想政治建设,融入地方精神文明建设,融洽了军民关系,拉近了居民和驻区部队的距离。
活跃在田间舞台的“贤箭艺术团”是驻扎在奉贤的预备役五团和奉贤区文广局、人社局、上师大音乐学院联合组建的。艺术团由合唱队、舞蹈队、戏曲队和军乐队等组成,将军营、地方和高校文化深度融合,排演了大量富有“时代气息、海派风格、军营特色”的作品。
奉贤区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完善部队文化活动场所,在营区设立双拥宣传阵地,建立流动图书室,将“言子讲坛”“经典诵读”等奉贤特色文化引进军营;邀请“文艺小指导员”帮助部队成立滚灯队、军乐团、锣鼓队、舞蹈队、合唱队等文艺小团体;组织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参加学历、技能培训。驻奉部队则选派政工干部、理论教员参加地方国防教育讲师团,到村民学校、社区学校传播先进理论,开展国防教育……军民共建,结对帮扶,“贤文化”在军地不断融合、升华。
社会拥军,军民是一家
驻奉部队大多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针对驻军官兵和家属出行难的问题,奉贤区建交委对原来的公交线路进行调整,在部队附近增设公交站点。如今,哪里有驻军,哪里就有“拥军巴士”,近年来先后对6条公交线路进行了12次调整。
奉贤区率先成立拥军优属基金分会;率先推行“医疗六优先”活动,医疗单位为重点优抚对象开设优先窗口;率先制定区级优抚医疗补助新政,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做到全覆盖;率先以福彩公益金开展优抚综合服务活动……各职能部门从小事着手、在实处做起,真真切切把部队官兵当自家兄弟,把官兵家人当自己亲人。
“把奉贤当故乡,视人民如父母”,驻奉部队官兵心无旁骛,在这片土地挥洒青春,书写忠诚。四年来,驻奉部队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与重点困难优抚对象、养老机构、企业、学校、社区形成结对关爱共建体系,协助公安机关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25起,累计捐款捐物140多万元,武警消防部队与全区28家养老机构结对共建,实施养老机构消防设施改造,“军警民文明执勤示范岗”“爱民固边”“东方爱民岗”等军民共建品牌越擦越亮。(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