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9日 星期日

    我跟儿子学拍鸟

    作者:俞涛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9日 11版)
    图为寺庙前搭起的狭窄伪装棚
    图为作者拍鸟时的照片
    白颈长尾雉(摄影) 俞 涛

        很多年前,我在《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讲座上,看主讲的儿子王放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之后他参与“野性中国训练营”工作,主持神农架野外科学考察,作品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以及多个展览,我深受启发:将自然生态的研究、保护和拍摄结合在一起,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那时,我会随着王放一起在北京郊区转转,拍拍野生鸟类、昆虫什么的。我退休后,开始在老年大学系统地学习摄影知识,也拿起相机拍摄鸟类。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我和几个鸟友到福建均峰寺拍鸟的事。我们从福州乘火车、乘大巴到明溪县,再沿土路行驶五十几公里,车行海拔一千多米处,便是密林深处的均峰古寺了。步入寺院,方知这里地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寺庙门外贴着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画,白颈长尾雉就是其中一种。它是中国特有的全球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当地人俗称“白仙子”。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在苦苦寻找白颈长尾雉的身影。第一天,天蒙蒙亮,我们就在伪装棚里,仔细查看对面山坡上白颈长尾雉曾经出现的地方。太阳透过竹林洒下万丈金光,周围一点动静也没有,直到老法师在台阶上轻喊“吃饭了”,白颈长尾雉也没出现。

        第二天清晨,我们照旧在庙外监视。一早上,只有太阳鸟来吃紫色浆果。吃早饭时得知这一天有法事,我们拿起笤帚和小和尚一起扫院子。不一会儿,庙里传出敲钟敲木鱼诵经做法事的声音,唉,这动静!一上午又泡汤了!晚饭时发现,有几个待了两天等不及的人下山去了,庙里只剩下我们三个北京鸟友和僧人。

        第三天早晨,依旧苦等无果。倒是又来了一拨检查保护区工作的人,周围的声音让我们无可奈何。午饭时,老法师说起曾有一位鸟友在庙里住了十天,第八天才拍到白颈长尾雉,年轻法师笑着劝我们:“心要诚啊!”下午坐在伪装棚里,我想起儿子王放为了拍摄野生动物,带一把生花生米在树上蹲两天是常有的事,这样想,心情平静了。三点五十分时,一只红眼睛白脖子的鸡从右边竹林里静悄悄地探出头来,上了山坡,那棕红色的漂亮背羽露出来了,条块状的拖地长尾也看见了,这不就是白颈长尾雉吗!我们激动地示意着,啪啪啪地按下快门。意外的惊喜油然而生!仅仅一两分钟它就不见了,我们彼此伸出大拇指表示:“真棒!” 

        不过五分钟,这只雄性白颈长尾雉又出来了,身后跟着一只全身带棕色条纹的雉鸡,小脑袋大眼睛,左转右看。“是雌鸡!”有人低声说。棚子里又响起一阵连拍的快门声。只见雄性雉鸡时而高昂头颈大步走,时而低头快速啄食,雌性雉鸡紧随其后,常常是一只觅食,另一只抬头观望。几分钟后,这一对急急忙忙走到山下。“它们还没吃完,还有一对呢!”不知什么时候老法师站在身后低声说。果不出所料,十几分钟后,翅膀上支着一根白羽的雄性雉鸡从正前方急匆匆地走过来,顾不得抬头,那样子似乎饿极了。旁边的大树后又探出一只雌性雉鸡,这一对有意思,从两边觅食,向对方靠拢,会合后,又交错觅食,再回转身靠近,始终很警觉。我们在棚子里除了快门的响声不敢有一点动静,生怕惊扰了“白仙子”五天来难得的一顿饱餐。

        天色渐暗,暮鼓响起,伪装棚里看回放片子的鸟友,禁不住低声说:“太漂亮了!”“太精彩了!”“今生有幸啊!”我则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美丽“仙子”入镜来!我又认识了一个珍稀鸟种!

        拍鸟以来,我关注的不仅是人,还有自然环境、野生动物,爱鸟、拍鸟、护鸟已成自觉,学到了不少鸟类知识,至今已经拍了一二百种了,有的在杂志上发表。我身体也得到了锻炼,精神充实、愉悦。这还得感谢儿子王放的引路啊!

        (作者为北大附小退休教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