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这一论述首次概括、阐述了“两路”精神,既繁荣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意义重大。
川藏线军人永远守望的精神家园
川藏公路(川藏线)位于国道318线中段,全长3176公里,途经两省区6个地市州34个县,穿越四大山系,横跨五大水系,平均海拔3500米,最高海拔5300多米。这条公路是怎么来的?当年10万大军响应毛泽东同志“一边进军一边修路”的号召,在没有一张完整地图、没有任何地质资料的条件下,凭着无穷的智慧,用两只手和近乎原始的工具,奋战了4个冬夏,终于修通了内地通往“世界屋脊”的川藏公路。1954年12月25日,拉萨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也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
今天,川藏公路仍然是一条举世瞩目的天下奇路:在“驴友”“摄友”眼里,川藏线是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然而在修建、驻守川藏线的军人眼中,川藏线却是一条世界上最高、最险的公路。一代代官兵在征战这条西部奇路中,面对生死挑战与得失考验,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的川藏线“三不倒”精神。“三不倒”是“两路”精神在川藏线上的生动诠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反映,更是川藏线军人永远守望的精神家园。
“千里大转移”叫响“三不倒”口号
忠于使命、敢于担当,是川藏线军人的素质和本能。
1992年,川藏线发生大面积塌方、泥石流等灾害,造成河流堵塞、交通中断。当时我们部队正在承担运送物资的重要任务。险情出现后,大约300台车被堵在路上,勘察组断言“短时间内无法疏通”。怎么办?兵站党委毅然决定:绕道青藏线完成任务!一声令下,没有出发的车队直奔青藏线,已经出发的车队掉头转向青藏线,1000台车就这样浩浩荡荡地前进了。转战中,广大官兵在陌生的青藏线上战胜了一道又一道艰险,绕行了1000多公里,将物资安全运达边防。在兵站部历史上,这次转线运输任务被称为“千里大转移”——正是在这次大转移中,我们的战士第一次叫响了“三不倒”口号,形成“三不倒”精神。
60年来,我部官兵以“十米有险情、百步埋忠骨”的川藏线为主战场,足迹遍布云、贵、川、藏、渝等10多个省(市、区),累计出车100多万台次,行驶36亿车公里(相当于绕赤道运行9万圈),运送各类物资500多万吨、人员100多万人次;先后有156个单位被总部、军区记功,135名个人获得一等功及以上奖励或荣誉。2013年1月,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通令,给我部记一等功。
倒下的化作路基,活着的站成路标
不畏艰险、勇于牺牲是川藏线军人的崇高境界。
1967年8月,我部某团副政治教导员李显文带领车队在执行任务途中突遇特大山体滑坡,道路被阻。为探明情况,引导车队尽快突围险区,李显文带9名党员干部进入塌方区勘察。在向险区中心进发时,突然传出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再次发生特大山崩,10名官兵顷刻间被泥石流吞没,化作雪山上永恒的雕塑。次年,他们被中央军委追授为“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川藏线上十英雄”。
现在,虽然川藏线上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改变,塌方、泥石流、飞石时常发生。此外,在高原上长期生活,高寒缺氧容易带来身体上的疾病,从而留下后遗症甚至威胁生命。一位战友说过:“我爱川藏线,因为这条路是为西藏造福的幸福之路,我们把青春、热血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但是我又恨川藏线,因为它夺取了我太多战友的生命。”这段话引起了不少官兵的共鸣。60年来,我部先后有1800多名官兵受伤致残,3000多名官兵留下终身疾病,661名官兵长眠在雪山之巅。
烈士们没有魂归故里,而是把生命融入千年冻土,永远守望着战友在高原上驾车驰骋。倒下的,化作了路基;活着的,站成了路标,引领车队继续迎着艰险前进。
“西进”与“东返”塑造的一座座精神图腾
情系高原、无悔奉献是川藏线军人的优秀品质。
在川藏线上有这样一对夫妻兵:一个叫余兵兵,在汽车团;另一个叫陈丹丹,是兵站的女护士。两人长期分居在川藏线的两头,结婚8年来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半年。2010年,丹丹怀孕了,由于高原缺氧寒冷,胎儿5个月大时突然出现先兆性流产,丹丹被组织上紧急送往内地医院保胎。在胎儿7个月大时,丹丹突然大出血,胎盘前置,胎心微弱,母子处境危险。此时,身为技术骨干的余兵兵正率队执行重大物资运输任务。接到电话后,他急得跑到没人的地方哭了一场,擦干眼泪后继续带领车队前进。幸运的是,丹丹和孩子最终都脱离了生命危险。
丹丹与兵兵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了热烈反响。他们爱得简单而炽热,活得纯粹而令人羡慕。在他们面前,“宁可躲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人生显得多么苍白与浅薄。
“西进”与“东返”是兵站部官兵对完成一趟进藏运输任务的简练概括。一代代官兵在川藏线上无数次“西进”与“东返”中,征服了一个个地理上的海拔高度,也不断垒高自己的人生和信仰高度,塑造着一座座精神图腾。
一名士兵就是一粒维护民族团结的种子
军民团结、藏汉一家是川藏线军人的永恒宗旨。
近年来,我们不断巩固深化军民共建成果,创造性地开展送科技、送教育、送文化、送法律、送健康“五送”爱民助民活动和“千里川藏线党旗红”军地党建联建活动、“雏鹰育才资助行动”。今年,又在川藏沿线开展以“学藏族文化、与藏族群众交朋友、为藏族同胞做好事”为主要内容的“学、交、做”活动,与147个地方党委政府、乡镇村寨、学校医院结成共建对子,结对认亲50户困难群众,帮助他们发展农副业。如今,川藏线沿途“村村挂党旗、户户飘国旗”,小学生路遇军车敬队礼随处可见。可以讲,我们的一名士兵就是一粒维护民族团结的种子,一台军车就是一个倡导民族团结的窗口,一座兵站就是一个带动藏区群众的服务队。
川藏线旧貌换新颜
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是川藏线军人的不懈追求。
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关心和持续投入下,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川藏线已是旧貌换新颜:一是公路变了,由过去的搓板路、泥浆路变成现在宽阔的柏油路、水泥路;二是装备变了,汽车兵驾驶的车辆由过去的“大道奇”“老解放”变成了大吨位的“康明斯”“斯太尔”;三是官兵生活条件变了,餐桌上的老三样(粉条、罐头、脱水干菜)变成了“八菜一汤”,土坯房、“干打垒”变成明亮整洁、设施完善的阳光棚和永久性住房;四是向信息化川藏线迈进——过去车队指挥基本靠旗语和哨音,现在通过“川藏公路军事运输指挥自动化系统”,指挥员在机关就可以直接指挥千里之外的车队;五是实现了安全发展,创造了连续10年无因车祸亡人的安全纪录,昔日“生死线”成为今朝“安全大动脉”;六是打造出一支能打胜仗的部队。
60年来,川藏线军人传承“两路”精神,跨千山万水,涉冰峰雪岭,走出了一条理想与人生的升华之路。今天,我们有幸生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代,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这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阐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昭示我们,只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坚持下去,国家和民族就大有希望。(本文图片均为张士博摄)
现场互动
听众提问:川藏线建成60年来,对“两路”建设和地区发展有什么贡献?
翟风竹:川藏公路与青藏公路是通向“世界屋脊”的幸福大道。西藏人民由农奴翻身变为主人,西藏由封闭到开放、由贫穷到富裕、由中国走向全世界,都得益于这两条路。如果没有川藏、青藏两条公路,一个社会主义新西藏就不可能出现。
听众反响
“在2014岁末能听到这样一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座,感觉非常好,也很激动。这个讲座使我认识到核心价值观不是空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精神。我和新中国、和川藏线是一代人,当过兵,去过川藏线,也碰到过兵站车队,亲眼见证了川藏线上的艰辛。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坚守在川藏线,没有一种信仰和精神是不可能的。我希望演讲嘉宾能代表我们成都听众,向川藏线军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都市文明志愿者胡燕琴
(更多内容见光明网“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十三场活动的现场演讲实录,本摘要由光明网记者蒋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