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6日 星期四

    自行车文化能否在城市悄然复苏?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林广明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6日 05版)

        中国曾经是世界赞誉的“自行车王国”。20世纪80年代,每到上班高峰时段,奔涌的自行车洪流,成为各城市里一道壮观的风景线。曾几何时,这一风景线消失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汽车占据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在各城市汽车拥堵的今天,一种带点怀念,有点奢望的想法总会在人们的脑海中一闪而过:自行车文化能否在城市悄然复苏?

     

        日前,记者深入厦门市海沧区采访,看到了这样一组令人欣喜的数字:

     

        海沧区于2013年7月中旬开始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目前累计办卡3.6万多张,即有18%的生活区市民办理了公共自行车易通卡。

     

        再看使用情况,截至2015年3月17日,总骑行344万人次,锁柱使用率高达每天6次,部分站点最高超过每天30次。

     

        是什么原因让海沧的自行车再度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

     

    生态铺路

     

        头上是蔚蓝的天空,脚下是美丽的绿道,清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伴着鸟语花香骑着自行车上班,这在许多上班族看来或许是奢侈的享受。快速的生活节奏和令人担忧的雾霾天气,也是他们放弃自行车骑行的原因。海旅集团董事长汪宁就表示:“生态环境好,公共自行车运营才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如今,福建省造林绿化“四连冠”的海沧,最骄傲的是造林绿化已经从山上走到了山下,走到了路边,走到了百姓家门口。海沧,从山边到路边、从路边到水边、从水边到界边,一条条绿带蜿蜒延伸,一片片绿林拔地而起。繁密的乔木、灌木,成片的林海为居民带来丰富的“氧离子”。海沧已然是城在林中。

     

        近年来,海沧区还全面开展滨水景观整治,全面提升过芸溪、海沧湖、海沧湾三大主题公园景观,生态宜居形象更加明显。

     

        此外,海沧区建成海沧湾自行车道,有效地串联海沧湾公园、市民公园等景点,吸引大批骑行爱好者走进海沧,骑着车徜徉在蓝天碧海中。

     

    科学布局

     

        “站点越来越多,去哪儿都方便。”这是市民邱晓亮办卡的理由,“平时又可以带小孩去玩。”

     

        据了解,截至2015年3月17日,海沧已初步建成海沧南部片区以及东孚片区及生物医药园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建成投入使用130个站点。计划在明年5月建成150个站点,明年9月建成200个站点,公共自行车在现有运行3200辆的基础上增加至6000辆。设立在东孚的负离子空气监测站监测显示,在东孚天竺山脚下的美丽乡村,空气质量比大公园还要好。为了让更多市民和游客享受到这份“福利”,海沧将把乡村与景点结合,打造乡村一日游线路,让市民和游客可以骑行公共自行车,在天竺山下享受田园风光,吃“农家乐”。

     

        科学的布局,让人们感受到极大的便利。“锻炼、买菜、购物,我都骑自行车,不仅因为我爱骑车,而且因为它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维多利亚小区居民傅象清说。傅象清是在去年12月2日办的自行车卡,平均下来,每天骑行次数超过5次。现在,他帮妻子也办了张卡,这样,两人就能结伴出行游玩了。

     

        如今的海沧,不仅市民喜欢骑自行车,就连政府的公务活动也呈现低碳趋势。

     

        最近,市民在海沧街头会看到挂着警灯的自行车。这是海沧区在公共自行车系统基础上,对公务自行车系统细分出的“执法自行车”,包括城管、公安、卫生、地税、文体和工商等6家执法单位,都用上了。现在海沧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3公里内的外出办公均以公务自行车出行,许多市民都亲眼见过,厦门市委常委、海沧台商投资区党工委书记、海沧区委书记郑云峰就多次骑公务自行车下基层调研。

     

    群众共建

     

        厦门海沧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建设初期就始终按照“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思路,从项目启动开始,在站点设置、线路规划及运行管理等方面,通过座谈会、网络征集、问卷调查、现场征集等形式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民主党派及广大群众意见与建议。

     

        海沧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最早的构思来自一个民主党派的提案。随后,“两轮计划”在海沧区正式启动。8.62万人参与讨论,3万多条意见建议“浮出水面”,小到提议自行车车身颜色,大到建议自行车未来运营模式,每一条意见都承载着群众对海沧公共自行车的满腔期待和热情。

     

        海沧区现投入运营的自行车全都来自包括企业、居民群众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捐赠,是名副其实的爱心单车。这些爱心单车上,都印刷着捐赠单位或市民的名字。截至2015年3月17日,共有9家企业冠名认建站点9个,170个单位和个人认捐自行车3200多辆,招募义工300多人。

     

        除了企业或市民个人认捐公共自行车及其站点,海沧方面还透露,目前,正在探索公共自行车永续经营的模式,将把自行车从单纯的骑行,提升到与旅游、休闲、运动等相关业务联动起来,并以此带动特色餐饮(农家乐、绿色农场等)、海沧湖游船、观光自行车、休闲运动、小型便民服务设施、广告和自行车户外用品等相关配套服务产业。(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林广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