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3日 星期一

    鉴 赏

    水含情 乐载道

    ——评大型交响声乐套曲《南水北调》

    作者:陈乾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3日 15版)

        逐水而行,为水欢歌,生命之水,源远流长。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时刻:2014年12月12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此为契机,由北京文联、北京音协主办的大型交响声乐套曲《南水北调》于2015年3月2日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首演。13首声乐作品讴歌了“南水北调”工程,以及工程的建设者、水源地带的工作者和四十万移民。作品由词作家王持久、宋青松,作曲家伍嘉冀、张大力、尹铁良等合作完成。演出由谭利华执棒的北京交响乐团与首都劳模合唱团、北京合唱团、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学生共同参加,么红、丁毅、黄华丽、王莉、孙砾等担任独唱演员。

        从题材来看,当前大型交响乐创作主要集中在历史题材、中国古典文学题材、少数民族题材、自然风光题材和追问人性内心的抒怀题材等几类,对社会现实题材的关注略显不足。《南水北调》恰以跨世纪的大型水利工程为创作对象,但并未将重点放在颂工程、颂功绩中。作品以“南水北调”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的三代工程设计者和建设者、水源带的四十万移民和数以万计为移民政策而工作的普通人为主线,避免了程式性和常规性的“赞歌”模式,在题材的选择和诠释上独具匠心。对于这种现实题材的把握,在观念和技术上并没有一味迎合大众音乐文化中那种现代性、商业性、世俗性、标准化和娱乐性的特点,而是从创作体裁、演唱方式和写作技法上满足、引导和激发听众的审美需求。简单来说,这部作品做了一个示范:高雅音乐并不一定晦涩难懂,艺术歌曲也可以让大众群体在欣赏中获得共鸣。

        从传播的角度来说,随着国力的增强,文化自信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语汇开始流行。当“新潮”作曲家们用一场场音乐会展现其以现代作曲技法改造、转化中国传统和民间音乐元素所进行的实验,并为此陶醉时;当他们将技术上的创新,音响上的探索和概念上的超前奉为作品的核心要义时,听众在“南水北调”这种现实题材的具象写作中,看到了创作者的立场:音乐创作在回到以情感表达为主旨的前提下,借助听众熟悉的体裁进行融合之后的创作,更容易获得认可和关注。这种现实题材的作品,降低了艺术歌曲与普通听众之间的门槛,并注意到了时效性和时代性的关系。众所周知,在主旋律题材的创作中,容易“政治”先行。但这部作品并未以树碑立传的方式描写工程的庞大、施工的艰辛,而是将目光放在普通人身上,包含了对民生、环保和未来的关注。这种以人为先的写法,将时效性和时代性融合。几首优美的抒情作品,如《流来的故乡》《故土难离》《清水姑娘》《老刘》等演出的现场反馈,传达出即便是现实题材的具象创作,在艺术性上也可以跨越时代的界线,经受时间的考验,是能够立于时代,而又不局限于时代的精神产品。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首先,在旋律的写作上,《溜溜球》《故土难离》《清水姑娘》《大碗茶里的知心话》等在运用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和现代创作技法的融合上,旨趣和策略也各有特色。它们分别借助了儿歌、民歌、戏曲韵白等民族音乐元素,《老刘》《大碗茶里的知心话》等在方言声调处理的运腔写作上技术纯熟。其次,在交响性的呈现上,整部作品结构严谨而不拘谨,序曲和尾声的旋律写作和配器运用,充分展现出作曲家在音乐表现上的意图。这保证了套曲首尾在对管弦乐音响色彩的开掘上能够极尽能事的同时,又有别于音响实验。在面对如此大型的创作命题时,序曲《水调歌头》的音响呈现具备表现意图的内在支撑,两者构成了互为因果的动态平衡。尾声《绿水青山》采用回旋奏鸣曲曲式写成,结构宏大,音乐上的主题材料与序曲《水调歌头》遥相呼应。除此之外,作品在合唱部分也充分注意了艺术性和交响性,合唱队和乐队在音乐的表现上不再是卡拉OK般的呈现方式。最后,在歌词的写作上,《南水北调》最显著的特点是内涵的深刻性、审美的普适性和语言的多样性。《溜溜球》中用“高楼撞了蓝天的腰……快给那雾霾戴口罩”的儿歌形式,借孩童之口引出了城市发展中的现代性与人和自然的矛盾。整部作品在抒情性的表达上重叙述、轻说理、少粉饰,用更接近生活的原生形态和丰富多彩的笔调,使歌词有意义、有意味、有趣味,从而更加靠近艺术的本质,基本符合大众审美的普适性特点。此外,歌词创作在对艺术语言的时代性把握上表现突出,儿歌、方言、白话诗歌等形式的唱词先后出现。用今天的话,写今天的生活,语言质朴、亲切而感性,感染力十足。

        十余年来,水源带的四十万移民搬离故土,企业迁移,农药禁用……为了保护水质,采取了很多措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整部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故土难离》《老刘》《人们记得你》《大碗茶里的知心话》和《流来的故乡》等作品所传达的情怀,就像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所写的那样:“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南水北调》中所表述的人文情怀,是水源带和干旱带的两方百姓,干渠头尾相望,同饮一渠水而情谊不断、长相惦念的深情。在“借水颂情”时,传达出应珍惜四十万迁离故乡的同胞所馈赠的生命之源。正如作品中所展现的那样,艺术创作中的人性之光不仅是对周边琐事的感触抒怀,还是胸怀天下的无私担当。《南水北调》这部作品折射出音乐家在面对社会重大现实题材时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颂水”是为了颂人、颂情、颂社稷。整部作品展现了中国气韵,人文关怀和士人境界,是一部怀揣大爱的坦诚之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