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的黄曼君先生,是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研究专家。他的遗作《现代化与中国20世纪文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是一部勾画着诗哲们一个世纪腾挪幻化的书,是一部回观了中国文坛一个世纪风雨雷鸣的上乘之作。作者怀抱着“了解之同情”与现代化建构的宏旨,将理性与诗性、文化与诗学、思想与诗情统一起来,对中国20世纪文学满含诗意地深情体味,以科学、客观的学术沉思精准地拿捏着文学的史与论。
现实主义是作家的根底
20世纪80年代初,黄曼君先生创作出版《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对当时偏狭的“现实主义”观念进行了有效的“拨乱反正”,有力地批判了特殊时期遗留的“伪现实主义”,试图为渐趋复苏的现实主义写作注入活力。如果说理解和阐释现代性及其思想渊源是20世纪思想界的基本诉求,那么,理解和阐释现实主义、厘清何种写作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写作,乃是中国20世纪文论话语的基本情状之一。事实上,许多伟大作家的创作都遵循着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坚持通过复杂多变的现实基底,探查我们人性存在的深渊景象。在这一意义上,现实主义是作家的根底,是写作的切近之故乡。作家们永远在萃取文学的真,汲取现实的养分,关注当下的生活,感受大地的心跳。
黄曼君先生在《现代化与中国20世纪文学》一书中论及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品格乃是“现实主义文学居于主导地位,同时有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及其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的多元发展和一定程度的交织。”这是具有高屋建瓴的通观定位。可见,黄先生在对现实主义问题的观照上是一以贯之的。
该书也复归历史现实的文调与品格,建构了以现代性为核心的论思框架,穿透了诗与思的世纪迷雾。中国20世纪文学是古典与现代互渗交融的特殊域,是一个能量勃发的张力场。要在这个由古而今的纷繁场域,拨开晦暗幽隐的话语氤氲,反思文化的古今变迁与范式的现代转换,拎出现代化开凿掘进的主线是何其艰难!然,黄曼君先生的确以他坚毅、沉实、创新的学术品格,实现了这一目标并卓有特色:
一是将“革命性”汲纳入“现代性”的题中之意。纵观中外文学史,革命与文学总是在现实和话语两个层面纠结着,90年代以来,关于“革命”与“告别革命”的争论持续不断;另一方面,许多研究者将文学现代性简化为纯粹的审美现代性,鄙弃了文学的外部研究维度,而黄曼君先生则指出“毛泽东的《讲话》及其文艺思想体系所揭示的革命性、政治性、民族性和大众性是中国社会和文艺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这是极有历史穿透力的深切之思,冷静清醒的深度探查。二是关于文学经典的现代性阐释。创造经典、阐释经典是文学发展的基本情状。黄曼君先生曾写就了影响深远的专著《新文学传统与经典阐释》,也曾以洋洋37万言的《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显示了他对现代文学经典和经典作家持续、坚定、沉实的观照。此次,黄先生坚持了一贯的研究进路,将文学经典的创造性阐释纳入现代化建构的视野之中,利用多维的阐释空间和现代性的论思话语,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延传、变异及其相关问题察探深彻。
诗、思、史的融通
诗性、诗学、诗思一直是黄曼君先生著作中的关键词。从先生的著述来看,他学术论思的基本路径是清晰的,就是基于政治和社会现实,反思、酝酿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路线,实现诗、思、史的融通,最终提契文学的审美诗性之路。
何为诗性?狭义而言就是诗歌的特性,广而言之是区别于逻辑性的审美性和艺术性,从学理意义而言,它是维柯在《新科学》中提出的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广博的智慧论语。在众多浪漫派的哲学家那里,诗性具有本体论的性质,他们要将世界还原成一个诗意化的世界,实现海德格尔反复吟诵的荷尔德林的名句“人诗意地栖居”。因而,诗性指向诗意化、审美化,在文学研究与批评之中,诗性论说直指诗意化的、审美化的文学阐释,可称之为诗性文论或者诗性批评。
诗性文论的现当代肇始应该发生于1904年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这篇在今人的研究中不断“出场”的经典著作,徜徉于多样的审美力量之间,以文学的审美观照出发,对古典名著《红楼梦》出具了史无前例的华美鉴定。而几乎在同一时期,梁启超在《新小说》的发刊词上也写下了影响深远的《小说与群治关系》一文,任公站在革命者的角度,宏论文学的社会功用,也重提古典文论中的四字真言——“熏、浸、刺、提”,这可以说是现当代社会历史文论与批评的肇始。王国维试图构建一个不为外物所动的属于美的、属于文学诗性的超拔境界,阐释文学是审美的、自足的、独立的属于个体的创造性境遇;而梁启超却要为文学的社会属性找出理论的证据,要为启蒙和民治找到有效的良药。
由此可见,中国20世纪文学研究甫一开始就有着社会历史话语与审美诗性话语或并行或交错地出场,持续影响着现当代文学的整体论思。在诗性言说的这一边,王国维之后,周作人、李健吾、梁宗岱、沈从文、唐湜等崛起的“诗群”一直接续着传统,以满含诗意的文字熔铸着他们敏锐的审美直觉与体悟;到了当代,“40后”的谢冕、“50后”的耿占春、“60后”的李敬泽以及“70后”的谢有顺依然吮吸着古典的诗性养分,以他们的才情和勇气诗性地说着有关诗、有关文学的事。
《现代化与中国20世纪文学》一书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作者在现代化视野中强调诗、思、史的和谐融合,凸显“诗性转向”,基于文学文本的审美诗性、倚靠文化诗学的精神考察与世纪文坛的历史定位来爬梳纷繁复杂的文学史现象,让中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自然流露。对于文学研究和批评而言,如何更有效地展开言说,在何种境遇中能实现知识、理论、社会历史和审美诗性的融通,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使命。这正如黄曼君先生所说的“多维共存、互补交融、竞相发展”。
《现代化与中国20世纪文学》
黄曼君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