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07日 星期六

    天下事三人谈

    每一分钱都要用在科研的刀刃上

    作者:本报记者 齐芳 陈海波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07日 05版)
    CFP
    CFP

        方新 代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

     

        郭雷 代表 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主任、中 国科学院院士

     

        刘忠范 代表 北京大学纳米科技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高创新效率重在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但一直以来,我国科研经费的分配问题频遭吐槽:管得太死,重复低效,见物不见人……常言道,花钱要花在刀刃上。那对于科学研究而言,什么是“刀刃”?如何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纷纷对此建言。

     

    找准科学问题,改善科研文化环境

     

        ●记者:我们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家都希望能把每一分钱都用在科研的刀刃上。那么,什么是科研的刀刃?

     

        刘忠范:高水平的科研取决于很多方面,一定要说出刀刃是什么,我觉得有三点。一是硬件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人,必须有高水平的人才才能做出高水平的科研。三是文化环境,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回国工作已经22年了,目睹了中国科研的巨大进步,从当初的跟踪到今天的并行,甚至有些领域已经处于国际前列,科研投入上升了,硬件已经不是问题。但在科研文化环境改善上,还做得很不够。比如,我们的学生、可能包括很多老师,很少是以兴趣出发从事科研的,科研的功利性太强。人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但人必须植根于文化环境的土壤中。如果文化环境得不到改善,就很难有质的变化。

     

        方新: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科研机构,有不同的刀刃。对中国科学院而言,刀刃就是要找准科学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这是一个价值要求。科研人员要找到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的结合点,选准科学问题。我们对科技原来长期是处于跟踪水平,跟着国外已发表的文章找选题。现在,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科技实现由“跟着走”到“领着走”的转变。要想“领着走”,就必须选准科学问题。但是很多科研工作者还不太适应这种转变。

     

        郭雷:我认为,科研的刀刃有二:一是物,是指关键而又重要的科研项目或科研问题;一是人,是指有水平有潜力的科研人才。不过,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究再到应用转化,在整个科研链条上有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即使针对其中的某个环节来讲,如基础研究,其本身也有不同的层次,也有它的刀刃。此外,科学研究是面向未来、探索未知的,特别是基础研究工作,有较强的探索性,因此在管理上也需有必要的包容性。

     

    用好科研经费 避免重复低效

     

        ●记者:去年以来,我国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国家财政支持的科研经费申请、管理和使用的规定,比如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等。这些文件的出台,是为了解决哪些问题?

     

        方新:这两个文件,一个是对经费管理的改革;一个是对项目管理的改革。我想,改革的目的是要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科研工作面临的问题是经费不足。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在国家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的情况下,当前的问题是怎样用好钱。包括这两个文件在内的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就是要改变科研资源配置中重复、分散、低效的问题。

     

        刘忠范:我在科研一线工作,在经费的使用上,深感有些地方的确不合理。比如在经费使用上缺乏自由度,材料费多少、人工费多少都规定得死死的,而且材料费、设备费等占了大头,反而人工费比例很小。再比如科研预算,我们是做基础研究的,不是工程项目,很难预测什么时间点会发生什么情况、需要什么东西。今年出台相关文件,对这些问题都有所涉及。但它们还是原则性方案,我很期待相关细则尽快出台。

     

        郭雷:这些文件对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优化科技计划布局,推进科技资源的统筹优化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推进项目和资金的科学管理和规范使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规矩要明确,激励须适度

     

        ●记者: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高创新效率重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要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方式,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为了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您有哪些建议?

     

        郭雷:要使钱花得有效率,最终还得回到“什么是刀刃”这个根本问题上。对科研刀刃的具体理解和判断,涉及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一个指挥棒,它指向哪儿,哪儿很可能就成为吸引并鼓励大家的“刀刃”。因此,确保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首先要确保科研评价体系及管理体制机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改革科技评价、职称评定和国家奖励制度等,我完全赞同。其次,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进一步做好职能转化,把不该管的尽快放手,把应该管的切实负起责任来认真管好。此外,管理部门对科研人才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不能一味地做“加法”,也要科学地做好“减法”,也就是说,对科研人才采取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也要适度,不能过多过频,减少分散他们时间和精力的管理举措,使科研人员对科研环境和条件有稳定的预期。最后,科技管理改革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系统性工程,要防止有些“改革”的“药方”不但不能“治病”,还可能会带来明显的副作用。

     

        刘忠范:把钱用在刀刃上,必须制定合理的经费使用规范。一方面要尊重科研规律,另一方面,该严格的地方必须严格。管理不能寄希望于个人道德和觉悟,必须靠规矩。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花大力气改善科研文化环境,培育推崇科学精神、适合创新创造的氛围。比如要建立诚信体系、信用制度,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会影响终身,提醒大家时刻自律。

     

        方新:必须树立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理念,特别是要把落脚点放到如何激励和调动人的创造性上。正在审议中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校转化科技成果获得的收入全部归留本单位,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这与原来“收支两条线”的规定相比是巨大的进步,但还不够。我认为,收入应该归单位、主要发明人,包括其团队。这不是奖励,而是发明人包括其团队应得的权益。(本报记者 齐芳 陈海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