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07日 星期六

    履职记

    千万个教学点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访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委员

    作者:本报记者 邓晖 晋浩天 《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07日 05版)

        “刷”地打开电脑,熟练地找到一个给全校新生上入学第一课的PPT,翻到其中一页,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委员指着屏幕,有些激动地告诉记者:“看,这就是我今年两会最关注的话题!”

        上面记录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生、深扎在湖北恩施大山深处农村教学点的教师费宝莉的心路历程:“我们朝阳村离两千多公顷的原始森林不远,我总是害怕夜里有狗熊、野猪等野兽突然跑出林子,害怕哪个孩子一不小心就被叼去了。我每天晚上都查寝,帮他们掖好每一个被角,关好每一扇门窗。”

        马敏说,这些位居教育“神经”最末端的简陋教学点,是他眼中严重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他给出这样一组数据:全国农村小学由1999年的468527所减少到2012年的155008所,减幅达66.9%;教学点则由165374所减少到2012年的62544所,减幅达62.2%,这导致农村偏远地区学生上学距离过远,交通隐患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从2013年开始,马敏发起并参与了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雷万鹏教授主持的农村教学点发展调研后发现,我国城乡小学之间的巨大鸿沟远不是他之前倡导教育信息化就可以弥补的。“教育部从2012年就开始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但我们调研发现,只有21.3%的教学点教师使用投影仪、多媒体等新兴教学媒介。以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的机制还没能建立起来。”

        此外,农村教学点还存在公用经费不足、教师结构老化、缺乏培训机会等问题。

        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农村教学点又怎样从“小而差”蜕变成“小而美”?这成为马敏今年两会最想探讨的话题。为此,他和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委员联名发起、许多政协委员联署提交了《关于加强农村教学点建设的建议》。

        马敏建议实施农村教学点振兴工程,对于需要关闭的教学点,应在学生分流、校车服务、校产处置等方面实施配套政策;对于处于过渡期的教学点,应在校舍稳固、儿童安全、师资供给等方面充分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对于永久保留的教学点,应当在经费投入、师资配置、基建设施和学校管理方面实施倾斜性政策。同时,在小班化教学、学校文化建设、乡土特色课程开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家校合作等方面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推动农村教学点特色化发展。

        马敏说,好教师“下不来、留不住”的窘况也要缓解。“要在工作条件、津贴补贴、食宿条件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优先安排教师周转房。强化对农村教学点教师的在职培训,在‘国培’计划中单列一定指标用于农村教学点教师培训;在培训课程设计上,为他们‘量体裁衣’‘量身定做’,根据农村教学点的乡土性和班级规模小的特点,增强教师培训的实用性。还要强化校际联系,鼓励校际合作,推广并完善‘联校走教’‘强弱捆绑’等模式,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农村教学点发展,打通义务教育薄弱环节的‘最后一公里’。”(本报记者 邓晖 晋浩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