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及装备制造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收入700亿元,占江苏省的五分之一。过去这一年,江苏泰州实体经济发展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记者: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提高实体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蓝绍敏代表: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只有壮大实体经济,筑牢经济根基,“稳”才有基础;只有做强实体经济,提升经济质量,“进”才有条件。要用制度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同时助力新兴企业振翅高飞,为城市未来发展注入活力。
中国医药城是全国首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过去这一年,高新区很多企业已经在技术、人才等核心要素层面实现了本质性突破,但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却步履维艰。
记者:问题出在哪儿?该怎样解决?
蓝绍敏代表:创新成果审批慢、转化难、效率低,其最大障碍不是人才、技术,而是体制机制的束缚。要破解这一难题,首先要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今年我们为全市实体经济企业发放首批6000万元科技创新券,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全力支持企业牵头和参与实施国家或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其次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我们启动五张清单制度,推进实施并联审批、联审联验、重大项目模拟审批、推行网上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等创新制度,大大促进了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动创新驱动开花结果,要着力从创新监管机制、创新评审机制、创新培育机制入手,进一步推进成果转化,提升评审效率,壮大自主品牌,以释放创新驱动潜能。(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