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正经历“多事之冬”。从乌克兰危机、反恐、希腊债务危机到欧洲经济振兴,没有一件事好办,各类矛盾相互掣肘,错综复杂。
俗话说得好,时势造英雄。1月7日《查理周刊》恐怖袭击案之后,法国总统奥朗德和德国总理默克尔频繁联袂出现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尤其是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先携手北上莫斯科会见普京,再折转明斯克,在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的协助下,与普京和波罗申科达成一份新的“明斯克协议”。默克尔甚至单枪匹马远渡重洋面见奥巴马,力劝奥巴马放弃向乌克兰政府输送“致命性武器”。可以说,“默奥组合”赚足了公众的眼球,就连一向以“毒舌”自居的西方媒体也不禁赞叹,默克尔和奥朗德组成了“梦之队”。此前,曾有人将默克尔和萨科齐合称为“默科齐”,现在改成“默朗德”倒是恰逢其时。
从普法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法德这对老冤家之间一直龃龉不断。二战以来,为了在军事上更好地控制德国,防止军国主义在德国死灰复燃,法国将德国拉进“欧洲煤钢联盟”,使德国与法国一道成为欧洲一体化的先锋。经过法德两国的不懈努力和国际社会的帮助,“法德和解”成为当今世界上弥合战争与冲突,实现民族和解的样板。每当法国选出新总统,其出访的第一站一定是德国,但法国总统和德国总理之间是否能很快“来电”就很难说了,有时需要相互观察几个月,有时甚至要等上几年,比如德斯坦与施密特、密特朗与科尔、希拉克与施罗德、萨科齐与默克尔这些“组合”,都经历过或长或短的磨合期才“结成对子”。
以萨科齐与默克尔为例,有分析人士认为,从性格角度来看,萨科齐的性格与喜欢寻找妥协的“东德牧师女儿”格格不入,在萨科齐笑脸后面隐藏的是专横与固执,萨科齐常使默克尔感到不开心,而默克尔与奥朗德在脾气秉性上就比较相投。2013年是法国总统戴高乐和德国总理阿登纳签署《爱丽舍条约》50周年纪念,该“条约”确立了“法德轴心”地位。在当年的庆祝活动中,奥朗德曾说,他和默克尔不需要接通电源就能通电,默克尔则幽默地回应,称她和奥朗德之间的“化学反应”确实不错。说归说,两人在《查理周刊》恐怖袭击案后才真正“来电”。在1月11日巴黎百万人大游行中,奥朗德与默克尔手挽手前行,默克尔闭目将头靠在奥朗德肩头的照片让“在极度悲伤中的法国人”深受感动。这个“不经意”的举动像1984年密特朗与科尔手拉手在凡尔登纪念一战爆发70周年的场景一样,深深留在欧洲人的记忆中,“默朗德”也随之诞生。
在此后旨在化解乌克兰危机的外交斡旋中,“默朗德”组合不遗余力地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两位领导人已不在乎媒体将二人称为“组合”,他们体会到,在处理欧洲问题上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德国媒体将他们赞誉为外交领域的“梦之队”,并透露默克尔和奥朗德每天通电话。
“默朗德”也好,“梦之队”也罢,都是人们对“法德轴心”在欧洲和平与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美好期盼。法德稳则西欧平稳,法德和则西欧安宁。各国都希望“默朗德”成为一支越来越出色,越来越务实的“梦之队”。
(本报布鲁塞尔2月16日电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