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7日 星期二

    今日书评

    《脚注趣史》之“趣”

    作者:肖东发 卞卓舟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7日 10版)
    《脚注趣史》[美]安东尼·格拉夫敦 著 张弢 王春华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个已有刻板印象的事物,一旦被放在历史长河中细细剖析,其多面性和复杂性也许会给人带来新鲜的视角,这就是历史的有趣之处,也颇考验叙述者的功力。《脚注趣史》小而经典,就是这样一部趣作。该书追溯了脚注的本质和起源,将以往零散的研究线索编织成一部历史,充满了不可预期的人文和思想意趣。

     

     

        为“脚注”写史,本身就是一件特别之事。着眼在“脚注”,实际关注在“人”,使此书充满了浓重的人文色彩。作者格拉夫敦以倒叙方式,鲜活展示了19世纪的兰克、黑格尔,18世纪的吉本、休谟,17世纪的培尔、笛卡尔等在脚注演进过程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发生在他们与脚注之间的有趣故事。从人的视角出发来看,17世纪的脚注以法国神学家皮埃尔·培尔编著的《历史与考证辞典》为代表作,核心精神是效仿;18世纪的脚注甚为兴盛,即反讽正文,也可证明叙述之真实;脚注剧增发生在启蒙运动,却被19世纪的知识分子们所不齿……小中见大,《脚注趣史》梳理了脚注发展的同时,也研究了史学进程。

     

        “人”的主观推动固然重要,“脚注”的发展也是文明进程的必然性。对于现代作者和读者而言,脚注也许就是微软word程序里一键成型的固定格式,但“脚注”的诞生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印刷文明的产物。虽然作者在此书中并未就印刷技术对脚注的影响着墨过多,但其对注疏的追本溯源,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形式上的联想,很多传统中国书籍印刷时,会留出天眉供人批注,传统印制带有注疏时,也会采用套印技术。从更深层考虑,印刷文明使得学者对史料的重视和大量引用变成了现实,使得科学精神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这也正是脚注不断演变的土壤。

     

        《脚注趣史》之“趣”,还体现在对脚注的纷繁争议中。事实上,格拉夫敦并非脚注的推崇者,而是将其方方面面铺陈开来,客观对待。支持观点较为普遍,认为脚注的补充,可以保证学术真实性和权威性,同时也可以成为新见解的催发剂。然而反方观点,如黑格尔等,则反对著作中充满脚注,“历史学家只要是吃了史料考证这棵树上的果子,就无法再回到书写单纯叙事的原初状态了”。格拉夫敦的结论则是,认为除了陈述可识别的史料,“脚注自身什么都不能保证”。

     

        读史之“趣”,最重要的在于反哺现实,而非就史论史。从《脚注趣史》说开去,反观当代学术界,我们应当如何认识“脚注”,“脚注”的“趣史”又当如何续写?在很多人看来,密密麻麻的脚注,其实形式大于内容。从形式上表现作者的专业性,或者至少做过不少材料筛选的工作。但是脚注对于正文的解释和论证功能,似乎日渐弱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脚注的规范提出了更大挑战。海量信息、大数据,如此复杂的资料体系下,脚注何以自处?

     

     

        脚注对于历史学家至关重要,但真正关注脚注本身的历史学家里,格拉夫敦算是最出色的一位。他将人带向一段趣味纷呈的旅程,像一名出色的侦探一样,以倒叙的方式,从当代主流历史学家们的实践出发,逐步回溯前贤,直至其在中世纪的“史前”源头。

     

        格拉夫敦在书中就脚注的意义做了较为到位的阐述。格拉夫敦说,脚注有两种功能。首先,脚注对作者的证明。“脚注确认了该篇著作是出自一位专业人士之手。就像牙科医生的钻头产生的高倍嗡鸣一样,历史学家笔下的脚注所发出的低吟使读者放心:脚注所带来的沉闷如同钻头下的疼痛,是为了享受现代科学和技术所带来的好处而必须付出的一部分代价。”其次,脚注的提示作用。“脚注是层层累积之物,仔细检查,里面有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研究技术,有在科学革命期间首次确定的考证规则,有吉本的讽刺,有兰克的移情,有海因里希·莱奥的凶狠,也有重塑了历史学家的工作与生活的出版惯例、教育体制与职业结构的缓慢发展。”

     

        一部书,没有封面、扉页、内容摘要、目录、版权页、条形码、国际书号等附件是残次品,不可想象,质量检查时要扣分。而一篇学术文章,若没有脚注、索引、参考文献等,虽为辅文,也是大的残缺。一位在脚注上下了功夫的作者,在治学态度上定有可圈可点之处;一部脚注规范可靠的文稿,其学术严谨性值得尊敬;一个在脚注细节精益求精的图书编辑,其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必有保障。

     

     

        阅读本书,确实不能说是一件轻松的事,要求读者具有大量的背景知识支撑。但读完后,大有酣畅淋漓之感。作者选择了一个严肃的学术副文本——脚注,却以相对幽默的笔调娓娓道来;篇幅很小,却内涵丰富,体现出作者博学却有些古怪的思维方式;为脚注专做一部史,却未有半点刻意吹捧,而是将之置于欧洲近代史中多面考证;更“独”的是,作者明明写的是脚注,全书却使用了尾注形式……不可否认,作为一部历史研究作品,《脚注趣史》是一个独辟蹊径的存在。

     

        阅读本书,反思严肃做学问之现实,颇有感慨。在笔者看来,脚注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其所代表的一种实证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如今学界科研压力下所诞生的量级庞大的博士论文、研究成果,抄袭模仿、粗制滥造层出不穷,更不用提脚注的规范使用。我本人研究学术规范多年,在北大教课时也常讲脚注之用。脚注的意义确实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体现作者实事求是、言之有据的科学态度;体现保护他人著作权的精神;把作者的成果和前人的成果明确地区分开来;为读者深入了解相关内容、查找相关资料提供线索;为文献信息的定量统计提供方便;等等。然而不得不说,在当下的中国,脚注在研究中的地位经常不被重视。所以,不妨让我们从读《脚注趣史》开始,轻松读史、严肃治学。

     

        (作者肖东发为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