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6日 星期一

    有感而发

    永恒是怎样炼就的

    ——读长篇报告文学《向东找太阳——寻访西路军最后的女战士》

    作者:梁鸿鹰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6日 13版)

        对永恒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认识,永恒会是爱,会是坚守,总之,永恒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穿越时空,超越生死,“永恒”之所以成为影响人的一个向度,是因为总是涉及人的精神层面。人在茫茫暗夜里向东找希望,人的精神在困境中希望阳光给予引领。《向东找太阳——寻访西路军最后的女战士》是兰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张春燕克服种种困难结出的硕果,是历时近5年时间悉心采访、对话西路军最后女战士而写就的泣血之作,作品探究的就是永恒是什么,以及永恒是如何炼就的这样一个严肃的课题。

        西路军女战士这一特殊群体的人生遭际,给现代革命史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她们作为马家军的战俘,战争时期曾经穿过河西历史上最寒冷最残酷的冬季,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些不正常时期,她们背负着别人所难以想象的屈辱与苦难,再次走进痛苦的岁月,更经历了难以想象的人生波折与坎坷。但即使这样,她们对党、对国家的无比忠诚之心不改,她们突出的共同特点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怨无悔。

        正如妇女抗日先锋团老战士李文英所说:“怕死不当红军!我们是为了主义,生是为了主义,死还是为了主义。这个主义就是解放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平等生活不需要悲悯或者同情,我经受了伤痛就是为了你们幸福。谁说我没有爱情?我有爱情,我的爱情就是祖国,我的祖国!”她们在青少年时期即怀有革命志向,背井离乡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投身到革命队伍里来,战争使她们离开了队伍、脱离了组织,散落在人迹罕至的荒野,或苟活在马家军士兵的淫威之下,但她们在最黑暗的时候,也没有丧失希望,曾任西路军妇女抗日先锋团工兵营指导员的刘汉润,面对穿军装的采访者,思绪再次回到了红军在战场上厮杀的场景,作家说,“梦是自由而随性,滋滋润润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可以年轻气狂,可以重新参军重征河西狠狠地消灭马家军,可以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地之恋,可以把军装穿到老……”在她们那里,红军、征战和军装是生命的符号,她们没有拒绝岁月赋予的一切,但对党和国家、民族怀有的感情始终不变。

        中国故事是一代又一代的牺牲者、奉献者玉成的,如今张春燕所采访的李文英、刘汉润、陈慧芳、牟炳贞、何元秀、吴清香、王定国这7位“西路军最后的女战士”,她们寥若晨星,散落在青海、甘肃、北京等地,年龄最小的也超过了九旬,她们的记忆里有着中国革命最惨烈的一页,她们是光荣的革命生涯、坚定的理想信念最生动的写真,作家用饱蘸真情的笔墨、生动翔实的细节,讲述了她们虽历经劫难,但始终对党忠贞不渝,饱尝艰辛却始终坚持理想信念的感人故事。她的所有文字都不是从书本里抄来的,而是来自面对面的采访,她的所有记叙都不是转述的,而是在对采访者的理解、受感染中升华出来的。

        作品通过红军西路军女战士的追忆再现了她们可歌可泣、悲壮惨烈的英雄事迹,更触摸到、揭示出她们的精神世界的高度与厚度,正如百岁老人王定国所说:“共同的历史,共同的精神,共同的血战,让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红西路军。我们为真理而斗争,为信仰而牺牲,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用血肉之躯垒筑边关长城。西路军的命运,是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经历过肉体的死亡,精神永远不会泯灭。”精神的力量、精神的光芒使作品格外厚重博大。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变化的世界里,科技飞速向前,同时历史、时光和生命也在飞速向前,留存在这世界上最耐久的,是这伟大的精神,是默默坚守的忠诚,是无私奉献的忘我,是舍我其谁的担当。

        这同时是一部浸透了爱心的作品,作家以拳拳的赤子之心爱戴着自己所采访的每个老人,作家在采访中从采访对象身上,汲取着力量与营养,她敬重她们在艰难困苦中的顽强,敬重她们在冤屈蒙羞日子里的坚定希望,她们为国家作出的非凡贡献,同样敬重她们人生的传奇。这些老人是岁月的搏击者,她们以自己的毅力书写了中国故事中富于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篇章。面对这些经历了常人难以理解的风风雨雨和人生磨难,历经劫难而始终对党忠贞不渝、饱尝艰辛始终坚持理想信念的世纪老人,作家没有渲染她们的悲伤、坎坷,而是完整记录、张扬了她们的乐观、无畏和坚定。95岁的何元秀“老得像一堆绸缎,一身骨架不知去了哪里,皮肤白白细细的,耀眼的老年斑就是她身上自然印染的花朵,让绸缎有了生动细腻的质感”,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对如何看待时间有自己的见解,她觉得,时间最吝啬,“老天不会多出一分一秒来给你。所以,一个人要开阔,看清自己用力的方向,多给别人温暖自己就活出了精彩,如果死了可就再也活不过来喽。”在这些老人的嘴里,没有人生的大道理,她们也从来不会教训人,她们并没有想到永恒,但她们的人生坚守,最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永恒。

        (作者为《文艺报》总编辑)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