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02日 星期一

    艺坛杂议

    国产惊悚片不应成为烂片的代言

    作者:孟庆雷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02日 14版)

        在红火热闹的贺岁档,惊悚片《幽灵人偶》《怪谈》被淹没在一堆商业大片和喜剧爱情电影之中,票房不高,口碑不佳,这一现象可谓近年来国产惊悚片市场境遇的一个缩影。作为最能刺激观众神经的电影题材,惊悚片一直深受世界各地年轻人的喜爱。很多观众试图通过观影,来获得惊恐刺激的视听体验,释放日常工作生活堆积的各种压力,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然而,市场潜力虽大,国产惊悚片在中国电影版图中所占份额却少得可怜,在每年的票房统计中几乎都位居各种类型电影的排行末座。这固然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一定关系,毕竟讲究中正平和的我们对那些刺激神经的东西具有一种天然的距离感,而惊悚片本身创作现状低迷及作品质量堪忧则是这类作品票房口碑持续走低的关键因素。

        《京城81号》《笔仙惊魂3》《诡八楼》《恐怖电影院》……当下的惊悚片莫不是中小成本制作,且多出自年轻导演之手,给人一种“小成本+非一线明星+剧情发力+制作不精=粗制滥造”的固有印象。不只是制作上相对粗陋,艺术质量同样乏善可陈。惊悚片追求情节上的惊悸感,力争做到步步惊心。然而,当下的作品要么由于情节过于拖沓,很难让人产生必要的紧张感,有的反而让人昏昏欲睡;要么只顾营造惊吓效果而忽略了现实逻辑,对灵异事件的出现不加以合理解释;要么模仿国外同类题材的创意,剧情缺少新鲜感,让观众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局。这些作品连电影最起码的符合逻辑、满足观众需求等浅层次的艺术水准都无法达到,更别提达到讽喻现实、挖掘人性、引人思考等高层次的目标了。

        与质量不过关相对应,惊悚片的票房亦不尽如人意。2014年超过亿元票房的惊悚片只有一部,大多数作品只能做到收支平衡,个别影片偶尔凭借某种契机或营销手段受到市场青睐,却不具备可复制性。例如,2011年上映的《B区32号》凭借7万元成本博得1600万元票房,其成功原因主要是档期捡漏的结果。投资400万元、票房2109万元的《密室之不可告人》成为市场黑马后,主创乘胜追击,扩大投资推出第二部《密室之不可靠岸》,却惨遭票房滑铁卢。2014年的《京城81号》则利用真实存在的凶宅作各种营销话题,上映时又恰逢主演吴镇宇参演综艺节目走红,赢得了观众关注。这些实例充分说明,当前惊悚片市场还处于靠天吃饭式的粗放型经济时代,在质量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运气来一赌前途。

        成熟健康的电影市场也需要同样成熟健康的惊悚类型影片来填充。认真分析,当下制约惊悚片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制作思路老旧。它追求故事情节紧凑和心理刺激,很适合初出茅庐者锤炼导演功力,但年轻人操刀不意味着艺术水准必然堪忧。实际上,年轻人思维活跃,在这种追寻新鲜感的题材创作上本该更具优势。然而,在美、日、韩等惊悚电影的激烈竞争和国内电影市场浮躁的创作环境影响下,国产惊悚片创作畏首畏尾,越是年轻导演越不敢出错,创作者更多地将商业效益的提高而不是艺术追求的彰显作为其成功的主要指标。就具体创意而言,目前的惊悚影片题材单一,内容空洞,创作者多聚焦在市场上相对大众化、票房预期相对平稳的事件。因而,在惊悚片中加入高智商情节,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受到智力与情感的双重考验,是一种尝试。陈正道导演的《催眠大师》或许是一个突破,该片通过心理医生之间的博弈创造了一个悬念丛生的故事,让人跟随跌宕起伏的剧情不断分析思考,这种代入感营造出的惊悚氛围,使观众获得不一样的观影体验。此外,惊悚喜剧电影也是一个思路,当年香港极为流行的僵尸片很多都是喜剧、惊悚、功夫的杂糅,这一方向或可借鉴。

        当然,这些创新手段仅仅是一个开始。惊悚片在打破创作思路的固有模式同时,更重要的任务是探索艺术质量如何提高,精神内涵如何提升,如何挖掘惊悚故事背后的社会问题、人性挣扎、现实思考。总之,国产惊悚片无论是市场上,还是艺术上,都有很大潜力值得挖掘,我们不应该让其成为烂片的代言。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