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曾是辽宁“南大荒”盘锦未开发前的真实图景,始终未得一见。那场景,多少回梦里感怀,却不料,百年后竟可亲眼看见甚至触手可及。
前些天,盘山县举行绕阳湾冬捕渔猎文化节,在传统渔猎方式体验活动中,历史如刚刚冲洗出来的底片,又渐渐地清晰起来。狗皮的帽子,翻毛的皮袄,裹着羊皮的老棉裤,十几位渔民,用冰镩在冰面上凿出许多窟窿,然后用连我们都认不全的工具在冰面下捕鱼。“这是故意搞的复古装扮吗?”我们问。一个皮肤黢黑,双手皲裂的渔民告诉我们:“这是渔民最传统的装扮,是土生土长的习俗。”
绕阳湾是辽宁“南大荒”最后一块荒原,蜿蜒的河里遍布着一丛丛芦苇,形成或大或小的连绵苇岛,这些芦苇从未经过人为打理,完全自然生长。苇岛里,栖居着众多野生动物。人们在100年前做的事情,如今仍在重复,比如夏天钻进苇丛里捡拾野鸭蛋,冬天埋伏在苇塘的雪地上守候鸭鸡野兔。而捕鱼摸虾更是东北先民最原始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
绕阳湾冬捕追根溯源要追到一个叫张永泰的人身上。他是“闯关东”的人之一,大约在1850年前后,他辗转流落到现今的盘锦市盘山县太平乡地区,因房无一间地无一垄,遂受雇于当地一个大户人家,为其看护苇塘。张永泰擅捕鱼虾,当地百姓编出这样一句顺口溜:“张家张家,打鱼摸虾”,并把这个后起的村落命名为“张家铺”。许多年过去了,而今张家铺已变身为张家村,张永泰的重孙张连成,现已79岁高龄。张连成的儿子张亚镇正当壮年,仍于村中持续着祖先张永泰的生活方式:种地之余打鱼摸虾,仍沿用祖上传承下来的冬捕之法。
我们提出要见见张亚镇,却不料,冰面上见到的那位皮肤黢黑、双手皲裂的汉子就是。渔民们说,可别小看了张亚镇,他是远近闻名的“神人”。之所以“神”,是因为夏天,只要他往水里一瞄,就知水深水浅、哪儿是“鱼道”;冬天在冰上一溜达,就知鱼群在哪儿“猫”着。
每年冬捕开始的时候,张亚镇都会祭河。届时他会将精心准备的一只肥硕的猪头和两瓶老酒,郑重地置于冰上祭案,燃三炷香,虔诚叩拜。问及缘由,张亚镇无法说清,只知道自己6岁时随祖父张禹生初次冬捕时,祖父就是这么做的。我想,这就是渔民最朴素的生态意识和感恩情怀吧!感恩的心,是渔民素来都不缺乏的。
张亚镇说,捕鱼有四种方法。其一是赶簿,其二是片钩,其三是围网,其四是丝挂子。看着他熟练地操作着各种用具,一条条或大或小的鱼儿被捕出水面,便让人由衷感受到老祖宗的智慧,这是在长期劳动中积累和总结的经验,即使是在今天,也令人赏心悦目。
“以前冬捕,打出的鱼自己都不舍得吃,挑着担子送到老盘山街里去卖;现在生活好了,可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张亚镇说。
盘山县副县长汪晓辉告诉我们,目前,盘山县正在进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
(毕玉才/撰文 万重 刘刚 宋岩/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