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0日 星期二

    北京朝阳:让好学校就在身边

    作者:张虹生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0日 14版)

        朝阳区地处城乡接合部,是北京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发展均衡教育面临诸多难题。近年来这个区把发展教育列为首位民生工程,通过实施“三大工程”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4年义务教育实现新生90%以上就近入学,择校现象得到根本遏制。

     

    名校引领工程,助优质教育快速聚集

     

        针对优质资源缺乏、与相邻地区差距大等情况,确立了以名校为龙头,以“五化”促均衡为策略,形成了“名校办学三模式”为主、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办学为辅的优质资源扩充的基本路径,推动优质资源在朝阳快速聚集。

     

        引进名校到朝阳办分校采用“名校+新校”办学模式,尤其是到农村地区办分校,是朝阳改善农村教育面貌、扩充资源的重要措施。

     

        朝阳区先后引进黄冈中学、华师一附中、东北师大附中、人大附中、清华附小、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府学小学、芳草地国际学校等区级、市级和全国名校20余所,新建中小学33所,惠及约31000名中小学生。“由于这些学校起点高,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品牌效应,如今已获得了家长的充分信任,在朝阳形成了一批声誉良好的学校,带动了周边教育的迅速发展。”朝阳区教委副主任肖汶说。

     

        采取“名校+薄弱校”的办学模式,由区内外名校整合薄弱和一般学校,促进普通学校转型升级,也是朝阳扩充优质资源的重要途径。日前朝阳已累计整合学校25所31址,惠及17291名学生。区内名校陈经纶中学通过整合一般学校等方式集团化办学,如今已是一个集团八个校区,成为朝阳有一定规模、有良好声誉的优质学校。

     

    实施人才工程,全面提高队伍素质

     

        教师是实现优质教育的关键。朝阳区通过实施“4H计划”“双名工程”“培训工程”,建立了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干部教师队伍。

     

        旨在培养名教师、名校长的“双名工程”从2004年起就在朝阳开始实施,现已进入第三轮。据统计,在近5年的时间里,双名工程为朝阳培训干部达6000人次,培训教师达6万人次,这意味着每名干部教师每年均可获得两次培训。

     

        10年前,朝阳区在职特级教师仅有10多位,区级骨干教师严重不足,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通过三轮“双名工程”的实施,朝阳教育大批优秀人才聚集的态势业已形成。全区现有在职特级教师18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6人,市级骨干教师281人,区级各类骨干近4000余人。各级各类骨干人才已占全区专任教师的40%左右。

     

    推行城乡一体化战略 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

     

        为缩小校际间差距,朝阳区启动了学区化综合改革:依据城市的空间结构和重点功能区等因素,将全区划分为10个功能集团。在功能集团基础上依据教育发展需要细分为15个学区,学区内实施资源统筹。学区内按地域细分为2—3个片区,全区共划分为40个片区,片区内以优质资源为龙头整合办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实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同时,扩大优质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在有条件的片区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实现区域内学生对口入学。

     

        三大工程的实施使朝阳区各项教育指标分布更加均衡,城乡之间教育质量明显缩小,办学效益显著提升。以中考和学生体质水平为标志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达到历史新高。2014年朝阳区中考综合及格率为95.4%,为全市唯一连续6年高位稳定在95%以上的区县,优秀学生覆盖率为98.5%,学生体质水平也由低于北京市的平均水平而跃居北京市前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