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0日 星期二

    探索

    “大华路一九三五”:八十岁老纱厂何以“萌新枝”

    作者: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本报通讯员 胡杨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20日 05版)
    原大华纱厂大门。资料图片

        1935年,在西安古城墙北新建成的火车站上,一辆辆冒着白烟的蒸汽火车隆隆作响。距火车站不远的东北方向,一个名为郭家疙台的小村庄里,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这些高大的建筑,与四周低矮的民房和广阔的田野形成鲜明对比。

     

        80年后的今天,曾经的郭家疙台村周围已经高楼林立,车流不息的太华南路繁忙喧闹。与1935年相比,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有当年建造的一座座厂房,依然存在。

     

        80年过去了,这个始终不变的地标,就是“大华”。过去,它是“大华纱厂”,现在,它是“大华路1935”。从80年前的大华纱厂,到现在集合了纺织工业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小剧场集群、商业购物街区的大型综合文化中心,再到未来“富有人文气质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大华路1935”在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中,走出了最适合自己的路子。

     

    从大华纱厂到工业文化遗产

     

        西安大华纱厂的创办,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辛亥革命之后,湖北商人徐荣廷组建“楚兴公司”。1919年,徐荣廷与合伙人筹划自办公司,组建了武昌的裕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和石家庄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就是西安大华纱厂的母体。

     

        大华纱厂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向中国倾销纱布,全国的纺织工业受到重创。为了挽回在东部地区的损失,大兴公司决定在地处内陆的西安办厂。1934年底,大华纱厂的创办人石凤翔来到西安,经过1935年一年的营建,1936年3月,纱厂正式投产。这座拥有当时世界先进机器设备的纺织厂,成为西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现代化机器棉纺织企业。

     

        大华落地西安,是西北工业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现代工业的种子从此在西安生根发芽。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企业,大华承担起了供应军布的责任。尽管在日军对西安的145次空袭中,作为轰炸重点目标的大华纱厂损失惨重,但大华每月向前线供应的3万匹棉布,却从未间断。

     

        抗日战争结束后,大华纱厂重整旗鼓。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6月27日大华举行复工典礼,时任西安市军管会主任的贺龙到场祝贺,大华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54年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大华纱厂转为国有,成为西安重要的工业基础和骨干企业,并向新建的纺织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966年,大华纱厂更名为国营陕西第十一棉纺织厂,此后的近30年时间里,为国家出口创汇3亿多美元。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纺织工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陕棉十一厂也陷入了困境。2008年,已更名为陕西大华公司的大华纱厂实施政策性破产,大华的“纺织岁月”从此结束了。

     

        阵痛之后,大华迎来了新生。2011年1月,西安大华公司全部资产(含非经营性资产)和人员(含离退休人员),整体划转移交至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所属的西安曲江大明宫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6月30日,西安曲江大华文化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在多方共同推动下,“大华·1935”项目诞生了,有近八十年发展历程的大华纱厂,作为珍贵的工业文化遗产,被完整地保护起来。

     

    文化唤醒老纱厂的新活力

     

        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呈现工业遗产,成为“大华路1935”的设计者们首先面临的难题。“大华路1935”的设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愷领衔,在完整保护工业厂区原貌的基础上,用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视角,将大华纱厂内的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融入现代设计元素,打造出纺织工业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小剧场集群、商业购物街区相融合的大型综合文化中心。

     

        2013年,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免费开放。这座陕西首个工业遗产博物馆,利用大华纱厂1935年所建的织布车间改建而成,这栋厂房是西北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单体钢结构工业建筑。同时,博物馆还运用大量珍贵的实物和资料,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大华纱厂近八十年的风雨历程,展现了西北地区近现代工业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过程。

     

        “大华路1935”不仅重视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展开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一方面,组织专家学者,对大华的档案资料、历史发展进行详尽的梳理;另一方面,充分发掘大华3000多名老职工口述的记忆资源,采访、整理出口述历史资料几十万字之多。

     

        如何活化文化遗产,是摆在“大华路1935”开创者面前的第二个难题。2013年建成以来,“大华路1935”的小剧场集群和文化艺术中心逐步开始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大华小剧场集群由老厂房改建而成,综合了先锋剧场、曲艺剧场、儿童剧场、多功能剧场,是西北地区第一个集群式剧场。文化艺术中心是在大华纱厂原锅炉房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总建筑面积约5600平方米。这里不仅是艺术品的展示和拍卖区,还是各种公益、商业活动的体验区,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成为西安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和试验田。

     

        从2011年至今,4年时间过去了,一个以工业遗产为基础,以文化艺术为核心,以商业运营为手段的模式,已具雏形。

     

        (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本报通讯员 胡杨)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